推動世界遺產應強化管理與民眾教育
眾所周知,金門能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核心,其中之一就是傳統聚落與聚落生活及其文化,也因為如此,在世界遺產的推動工作中,金門島嶼的閩南、戰地、僑鄉文化是世界遺產價值的主要議題,其具體呈現即是有形資產。金門眾多的聚落、建築及軍事遺址,理應是我們要採取保護的主要標的,未來要滿足推動世遺的要求,管理及教育將是成敗的關鍵之一。
以傳統建築而言,金門地區傳統建築源自於中國大陸閩南體系,傳統的寺廟與宅第主要以閩南的材料並藉由泉漳等地工匠來興築,基本上延續閩南文化傳統,並採因地制宜或就地取材的方式,在各地漸次發展出多樣的地域建築。此種傳統建築具有包容性與適應性的特質,跳脫了清代北方的官方形制,展現文化兼容與藝術創作的多元性,而自成另一體系。特別是金門地區的傳統宗祠建築,融入了儒家禮制的思維,除了建築空間的儀典性之外,著重於忠孝節義的家訓傳承,在匾聯、樑枋等處以詩詞文字、圖案等傳達人生哲理等主題,而這些人文義理思想也正是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具體呈現之處。此些建築裝飾不僅是裝飾,它包含了生活、藝術與文化,家族的特殊性也能從這些建築空間與構件裝飾中傳達重要理念。故金門許多古蹟與歷史建築,延續了閩南文化傳統的真實意義,容納了金門在地的特色價值,未來也必定是推動世界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
建築的興建、維護與修復是建築生命中必然的過程,金門數量龐大的古蹟歷史建築也必須面臨興修的議題。在時代的變遷下他們破損、閒置,雖在當今維護傳統文化獲得更多人士關注,傳統建築的維護與修繕也獲得各界認同,建築之生命史得以在有計畫的補助修護中延續。然而,近來卻有著一種修繕的「流行」風格,於宗祠修繕的必要中將原有風格面貌做大幅度的改變,具體展現工藝傳統與藝術價值的建築裝飾紛紛被棄置,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機械化工藝石雕品、刻工較為粗獷之木雕、匠化的彩繪,原有材料、裝飾,即便其堪用、耐久、藝術價值高,卻均因「換新」的思維主導,一改樸素、小巧、精美的特質,轉為披上傳統風貌的「現代」祠廟。這種風氣,由北山、東堡、青嶼、珠山等地漸次流行,即便是登錄的歷史建築,亦不免構件、裝飾遭到全數置換,如此的流行,已到了無法阻擋之勢,這樣的模式將是未來金門世界遺產之地該呈現的模式?
引領著當今世界遺產保護行動的重要綱領,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中開宗明義提及:
人類歷代的歷史紀念物留傳至今成為它們古老傳統之活生生證物。人們對於人類價值之整體性日益覺醒,進而視古代紀念物為一種共同的遺產。對於保護它們於後代之共同責任已被體認。將其具真實性之完整豐富面向傳給後代是我們的責任。
也就是說,如果是保護具有價值的歷史證物,就是「無須處理,就不要加以處理;能不處理,就不要處理」。這些修繕過程中的一切處理動作,都會對於具工藝與歷史價值物品的真實性有所影響,介入的程度越多,也將越偏離其應有的「真實」。金門地區龐大的傳統建築修繕,自應迎合保存世界遺產構造修護的觀念,採取更謹慎的方式為之。否則,當我們受制於流行的風潮,紛紛將真實的工藝歷史作品鏟去,不僅悖離世遺保護環境與文化的意義,也將在申請世遺的努力中背負了負面的印象。
因此,申請世界遺產的推動工作也必須針對民眾教育及遺產管理多所著墨。唯有全面性地檢討與推廣,透過教育宣導改正短視的流行作法,才能真正有利於金門申遺工作之進行。這樣的工作,仍有待大家努力取得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