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擴大遊金浯島歡喜迎賓﹗
國台辦辦公室主任王毅日前在廈門第三屆海峽論壇上宣布,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第一批試點城市為北京市、上海市及福建省廈門市於本月廿八日正式啟動;以及自即日起,計畫在廈門暫住一個月以上的非福建戶籍居民都可在廈門辦理赴金門旅遊。為確保旅遊服務品質,縣府輔導旅遊業者對於陸客投保保險的要求、提昇服務檔次,並提供包含全島遊、東半島遊、西半島加小金門遊等三條旅遊路線供業者包裝,共同迎接此一商機。另外為了便利大陸旅客一日遊金,廈門東渡、五通碼頭至金門首班船,都提早在上午八時開航,返回廈門末班船則延後在下午六時卅分開航。
對於以上的政策利多與措施,的確是近年來小三通觀光旅遊發展上最重要、最關鍵的突破,我們也認同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往來日漸密切乃是「大勢所趨」。未來,從一日遊、二日遊、三日遊,到陸客自由行的相繼登陸,現在,我們該擔憂的不是有無客源,而是客人進門後,該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攬客、留客,甚至是吸引回頭客再次上門。
然而,據統計,去年藉小三通方式借道金門,轉赴台灣的大陸客有三十四萬人次,只有極少數陸客團把金門當成旅遊目的地,因此有了「一日遊」規劃。這樣的「大勢所趨」似乎也正提醒我們:自詡「海上公園」的金門,為何會被外界(大陸方面)認為旅遊資源有限?開放觀光近二十年,為何仍得到接待能力不足的評價?這些疑問,似正存在著以下的探討面向。
其一,提昇服務能量與品質。近年來,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於觀光發展,都非常重視「國際化」,然而國際化的觀光發展,不但應該體現在交通等硬體建設上,更應該體現在服務品質上。對一個遊客而言,最大的驚喜與驚嚇都在「不可預期」,前者可能是尋幽探秘後的滿足,後者則可能是現實與預期落差之餘的失望。對金門這樣以發展觀光為職志的島嶼而言,天候不佳,或運載能量不足等旅遊風險,尚非致命傷,最大的傷害往往發生在緊急應變與相關配套的不夠周延。若旅客在明知登上金門島是有行程延宕風險的同時,猶能理解,在產生突發事件的同時,政府部門或產業界若還能提出其他應變行程可以選擇,猶可讓旅客保有其閒適的旅遊心情,甚至因旅遊不便反而衍生「好康」,試問這樣的「客製化」服務會不會讓金門更具有吸引力?或許,我們不能馬上改善環境,卻可以試著改變自己;設施、硬體只是表象,心靈的盈滿才是最後的贏家。
其二,營建迎賓氛圍。對遊客而言,登上金門島會有何種期待?顯然,營造一個友善、樂活、緩適的旅遊環境一直是金門努力的方向。公部門每年花費許多公帑,打造潔淨、綠化的美麗金門,旨在營造友善的旅遊環境。但我們必須強調,這樣的氛圍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而體現於設施及硬體上,更應該體現在居民,以及旅遊從業者的思維上。這才是真正的致勝關鍵!小三通自由行後,中國各地暫住廈門的旅遊人口都有可能登上金門,一揭小島的神秘面紗;除了相應的旅遊套餐、贈品好康之外,最重要的,地區旅遊服務人員、在地居民有否做好相應的迎賓準備?諸如,各地語言習慣、習俗風情的了解,以及因人制宜的餐飲或遊程規劃等等,所謂「賓至如歸」,不正在要求這樣的理解與境地嗎?迎陸客、拚觀光,看的不是政府的努力,而在於全民迎賓意識的極致發揚。
總之,陸客自由行,可預見的,金門的旅遊市場將發生質、量上的基本轉變。「我們準備好了嗎?」衷心期待一回昂揚、自信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