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對方向迎頭趕上﹗
數十年來,金門鄉親隔著台灣海峽,望著對岸的廈門高樓大廈越蓋越高,樓房越蓋越密集,街燈越來越五光十色,我們也越來感嘆,眼看著他們一天天繁榮起來,金門好像總是在原地踏步、停滯不前。但是,金門以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戰地遺蹟、自然無污染的生態著稱,是不是能夠比照廈門相同的模式來發展建設,這仍值得好好思考。
很多人認為,廈門發展的很快,樓蓋得很多很漂亮,相較之下,我們的硬體設施不足,連鄉親自己都笑稱金門是「好山、好水、好無聊」。不過,對岸的廈門是中國政府列為重點開發的經濟特區,到處都在蓋大樓、拆老街區,硬體設施是很迅速的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了,但,軟體卻沒有跟得上開發的腳步,人民的素質還停留在過去,人行道磚塊破損凸起多月也不修;街道髒亂、路上行人隨地吐痰;到哪兒都是爭先恐後,沒有排隊觀念;服務態度差勁,詢問服務生一些問題,他們不是愛理不理,就是十分不耐的口氣;工作效率低下,對很多事情總以得過且過的態度處之,外來觀光客來到這樣的城市,相信也不會有好感,即使蓋了滿地的豪華大廈,充其量,也不過是個空殼。人的素質水平,需要長時間的教育來改變觀念與行為,可不像蓋房子那樣簡單。反觀金門,擁有源遠流長的書香文化,博士產量可以稱得上全國縣市之冠,百姓的素質絕對較對岸來得高,雖然我們發展遲緩,但我們在好的軟體基礎上發展建設,只要抓對方向、把握契機,還是能夠迎頭趕上。
甚麼是「對的方向」?了解金門的優點,將其發揚光大,就是對的方向。像是結合文化創意產業,將古蹟與戰地遺跡活化再利用;古厝群有計畫的保留維護,不要像現在有許多處老房子的旁邊,突然蓋一棟新式別墅,新舊比鄰十分突兀,新大樓不是不能蓋,而是需要有規劃範圍的興建,如:台北市的大稻埕,要翻修或是新建大樓,都必須按照原有風貌修繕或改建;廈門知名的中山路,也是有計畫地統一外觀整修而成,將傳統的在地文化風味保存下來,這才叫「特色」,否則,哪個城市沒有水泥叢林,長得都一樣,何來「特色」可言。
甚麼是「把握契機」?掌握社會動態,招商引資,抓緊時間建設,就是把握契機。政府經費並非永無止境的供應,而這些經費也是鄉親們的血汗錢,一分一毫都該用在刀口上,公家力量有限,民間力量無窮,光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招商引資邀請民間企業到金門來投資開發是不得不的政策,像是解除軍管以及小三通開放初期,讓許多淘『金』客對金門充滿興趣,就是招商引資的契機,但在兩岸直航後,逐漸開始走下坡,陸客自由行的政策,更是令人頭疼,想拉攏觀光客的心,就得要有四星級以上的度假飯店、足夠的房間數、更多的夜間遊憩點與遊樂設施(前提要結合金門特色)…等配套建設,而這些都必須和政策實行的時間賽跑。
所以,儘早有規劃地保留金門幾世紀累積下來的「軟實力」,劃定都市開發區,避免自然生態與文化古蹟的流失,在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建設。傳統文化不加以維護、傳承,任其頹圮、崩壞、瓦解,就變成了落後!建設過度開發,任其污染環境、影響原有的特色風貌,就變成了破壞!其中的尺度很難拿捏,考驗著領導者的智慧,也是鄉親們的一份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