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建行政新區有其必要性
日前又有關於縣府廳舍遷建之輿論發表,顯見此一公共議題是縣民關心的焦點之一,值得進一步討論。
縣治所在的行政中心一直是金城鎮、乃至於全金門重要的人潮聚集地,許多店家環伺,形成高強度經濟活動的區域。早期的模範街是如此,現在的民生路亦然。然而,現階段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現有縣府廳舍空間不足之問題,如各局室辦公空間擁擠且陳舊、洽公停車空間有限、戶外集會活動空間缺乏等問題;二是民生路商業活動受限之問題,亦即民生路一側多數為公共機關(縣政府、憲兵隊、金城幼稚園、土地銀行等),商業活動無法形成對街聚集的效應;更麻煩的是入夜後一側明亮、一側幽暗,城市景觀魅力減半。
是故,為了長久發展之需,縣府廳舍遷建確實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不過關鍵是,遷建必須放在城鄉發展的總體規劃來思考,方能產生加乘的外部效果。進一步說,廳舍遷建不僅是另覓、另建辦公空間而已,而是一個金門新市鎮擘劃的動力,也是後浦城區更新與再發展的契機。
縣府的行政新區,若能經過妥善的擇址、空間規劃設計、財務分析,論證其可行性之後積極規劃,除了可滿足縣政府及中央駐金單位的需求外,亦可引入一定比例的公園綠地、縣民廣場、住宅用地、商業用地、文教用地等,提供未來三十年金門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之需;同時,以生態城市與綠建築的標準、閩南建築風貌的營造進行規劃,更可作為金門城鄉風貌發展的參考典範。
以位於信義計畫區的臺北市政府大樓為例,自民國69年起進行遷建的規劃,經13年的規劃設計與興建,於82年底落成,翌年正式啟用。樓地板面積達六萬坪,總工程費達五十三億五千萬元。今天,臺北市政府大樓及其周邊的世貿會展中心、101大樓、購物商場等,人潮雲集、地價寸土寸金、房價屢創新高,已經成為臺北的地標。在此之前,大家很難想像,三十年前信義計畫區仍多為稻田一片。臺北市政府大樓的東遷,代表一種都市發展軸線的翻轉。政府進行了完善的公共交通配套、土地使用規劃,賦予了都市發展的新活力,而市政大樓正是啟動此一發展的引擎。
後浦城區的發展亦需要挹注新的想像。試想,當民生路的公共機關另覓他處,騰出充足的腹地,一半重新規劃做為商業及住宅使用,保留一半作為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之用,必然對後浦北門一帶的商業發展有所助益,也會帶動周邊住宅區朝向高品質的更新。而以目前地價飆高的情況來算,標售一半公有土地之所得,應可負擔新建廳舍的建築費用,加上行政新區內亦有商業及住宅用地可供標售,縣府遷建及闢建行政新區的財務或可達到平衡。
總之,縣政府應逐步啟動包括廳舍遷建、行政新區闢建的先期規劃,放在金門總體發展的架構下來思考,且進行財務試算及評估。頃刻,正由美國團隊所主導的概念性規劃也應提出大政方針的建議,協助此一願景的落實。而未來的金門不就應該「新有新的魅力;歷史有歷史的韻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