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人口的啟示
根據縣志記載:清康熙二十六年(西元1678年),金門鄉紳董士民曾為總兵陳龍勒「功德紀」於太武山頂。該碑紀云:「維茲金島,方昔盛時,煙火數萬家…」,以此推估當時金門的人口超過十萬人。對照不久前民政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金門縣戶籍登記的總人口數再次超過十萬人。兩者之間相隔了三百卅年之譜。
在這三百年間,金門人口就在四萬至十萬間起伏消長,精確統計的結果中以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 時的93,611人最多,而以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時的37,682人最少。這數字反映出,在承平富裕的年代,金門諸島可以養活十萬人口。當然,當時金門和大陸之間往來無礙,各項資源流通並未受任何限制。而金門的人口流失,則主要發生在戰亂時期。
晚近,從民國六○到八○年代間,金門人口數由61,035人逐年降至42,754人,直到解嚴之後,金門島的人口數才開始止跌回升。不過,戒嚴期間,卻是島上駐軍最盛時期,一度曾號稱擁有「十萬大軍」。當年金門的物資只能由台灣輸入,方能供養島上超過的十萬人「口」。
民國九十二年之後,金門人口數以每年超過四千人的成長幅度持續增加,與此同時,金門縣的嬰兒出生數卻逐年下降。以地區育齡婦女(15至49歲)統計,金門地區的嬰兒出生率,每千名婦女生出的嬰兒總數,從民國六十年的5,450人,一路下降到九十五年的1,410人。
歷年統計結果透露出金門人口結構的巨大轉變。過去人口數的變化有自然因素而增加者,亦有社會因素,如遷入、遷出者;然而當前的人口數增長主要來自非自然因素的「社會增加」。當大量人口因為非自然因素湧入時,意味著金門長期的社會結構以及文化面向,將面臨巨大的衝擊,值得深思。
眾所周知,近十年來金門縣人口回流的主因,其一便是初期的「小三通」政策,其二則是多樣化的社會福利制度,以及令人稱羨的配酒福利。此外,隨著小三通的日漸熱絡以及各項工商發展的漸趨成熟,相信也吸引了一部份人口移入。
透過政策來導引某一地區的人口數並無不妥。放眼各國移民政策即可見一斑。惟需思索的是,這些政策原始初衷並非「人口政策」,以小三通為例,初期對資格的重重限制,差點掐死了可能的生機,還為金門帶來大量「幽靈人口」,加上選舉操作,「造就」了諸多人莫名背負無謂的前科。雖然小三通對資格的限制已經完全取消,但由於「藏富於民」的配酒福利實施,某些「幽靈人口」從此落戶金門。也因此,原本希冀照顧島上居民的優遇,反而帶來了人口增加的「副作用」。
當地區的人口數不斷攀升,且已突破了具象徵意義的十萬門檻,此刻有必要重新思索並檢討相關政策。畢竟,社會與自然資源有限,人口數的增加,必將分食相關資源。思索的重點在於,這些政策的原始初衷為何?當前的實施效益如何?而人口移入後,該如何維持或增進居民的生活品質、促進地區發展?鮭魚返鄉的年輕人又在哪裡?所培育的人才是否能有適當的機會可以吸引他們留下來為地區做出貢獻?
當金門人口數達到十萬人之際,島上的商業環境丕變,諸多連鎖業者相繼進駐,且方興未艾。縣府也於日前特別委託規劃團隊擘畫金門的大未來。我們必須提出呼籲,這正是重新檢討資源分配的關鍵時刻。相信有關部門時時都在思索著這些問題,也盼望政府部門重視此一轉變對地區及居民的影響,加速推動各項建設,以因應量變可能帶來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