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除役軍品的存世價值
台灣大學有一架F-100超級軍刀式戰鬥機,已在校園陳列了二十多年。近來校方以「沒有空間」為由,計畫還給空軍。一群努力搶救F-100的台大學生,日前發起「八一四空軍節火炬行動」,希望把這架軍機留在台大校園。
就台大校方的立場,可能認為舊戰機已經無實用的價值,再花錢來維護或塗漆,也只是浪費公帑而已;但站在爭取「留機」學生的立場,他們認為那是校園中的一景、二十多年來的共同記憶,「沒有空間」實在是個太「瞎」的理由,如何叫人信服?戰役史蹟也正是金門賴以發展觀光的特色之一,除役武器如今在國家公園區的諸多景點裡所在多有,金管處甚至還定期的編列粉刷及維護費用,確保其最基本的展示功能,但,這樣便足夠了嗎?
事實上,不少地方政府都有向軍方索取除役武器,成立「軍史公園」等的前例,但剪綵後,地方政府多半沒有多餘的資源維護這些除役裝備,導致陳展品的保存狀況都非常差。這些曾經雄壯威武的飛機、戰車、大砲,在多年風吹雨淋下變成一堆有礙觀瞻的廢鐵,甚至成為遊民盤據的治安死角;就算撥款重新上漆,也往往是亂噴一通,變成一堆「四不像」。如果這便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著實是「瞎」得可以。
平情而論,不論是學校、地方政府或國家公園,在爭取退役武器駐留的同時,都打著發「觀光財」的主意;不論是宣導地方特色,還是形塑景觀,都旨在藉由神秘武器的陳展吸引參觀者的目光與興趣,進而促進地方旅遊產業的勃勃生機;在這樣偉大的前提下,軍方少有非將「軍品變廢鐵」的堅持與理由。於是乎四處林立的戰役或軍機公園,不約而同的走向虎頭蛇尾、破落頹敗的命運;什麼才是合乎現代觀點的退役軍品活化方法,卻少人聞問。我們謹提供以下面向,供有識者卓參。
其一,使用者付費觀念的建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民眾總認為公部門花的是人民納稅的血汗錢,免費供給,實理所當然;以金門國家公園為例,每年花在陳展武器粉刷、維護的經費必然不少,卻未見任何收費的行為。此固為金門觀光景點的通例,但卻不應該視之為常態;有付出才有供給,在我們質疑陳展武器總是一成不變、缺乏魅力的同時,想想,與賞者同時該付出些什麼?門票,恐怕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與門檻。
其二,陳展內容的充實。倘若花大錢保留陳展退役武器的目的,只是為了當觀光客們拍照的背景,著實不必花費那麼大的力氣去幹這吃力不討好的事;我們應當計較的是,如何讓參觀者覺得不虛此行,甚至是物超所值?其實,所有的退役武器都有其充滿傳奇性的一生,以及精彩的故事,為什麼我們就只能將它形塑為一件陳列的死物而已?那些烽火連天下的記憶,那些袍澤與共的親暱,那些精緻化的情感鏈結與文化底蘊都到哪兒去了?如果我們僅以退役軍品的「不破敗」來滿足自己,對歷史見證、文化扎根而言,實屬可有可無的努力。
台大以「缺乏空間」為由,將F-100超級軍刀機請出校園,對於向來自詡第一學府,資源冠絕全國,並喊出「世界百大」的台大來說,實為一大諷刺。而以戰役史蹟為觀光賣點的金門,同樣也該想想,怎樣才能豐富退役軍品的餘生,刻劃出精彩迷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