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中秋博餅文化饗宴
博餅民俗的盛行與流傳,背後有個美麗傳說,相傳明鄭時期鄭成功部將洪旭,其兵源多來自福建、廣東,秋節前後往往思鄉情切,為適度排遣官兵苦悶,提振士氣,遂精心設計了這個寓教於樂、激勵人心的博戲。
有關博餅的緣起,有學者認為,是從大陸北方「博狀元籌」演化而來;亦有學者考證認為,博餅在通用閩南語系的區域裡流傳已久,且以當時的泉州、漳州、潮州府尤盛。久而久之,「中秋博狀元餅」,已經成為金、廈兩地以及大陸福建地區中秋節慶的重要民俗活動。大陸廈門甚至將「博餅」文化納入代表廈門的九項「國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事實上,博餅規則本身就隱含了中國當時的生民文化。其中,除了依照當時的官制化分得獎的階級,作為獎品的餅也包含了當時中國的度量衡制度。從一斤整的狀元餅、2塊半斤的「分平餅」到最小的32個「一秀」等,逐漸遞減,並一、二的倍數增加數量;每一級各1斤重、共6級,最後的總重量是象徵圓滿的6斤。這類的文化饗宴無論是對團客或自由行的散客都具有相當的吸引力。有「祭典之島」的日本沖繩島,每年不同時間推出不同的文化活動,如:太鼓舞大會、那霸拔河大賽、那霸馬拉松、「和平與愛」搖滾樂節等,用意就在吸引觀光客。
姑且不論這項「美麗傳說」的真實性,一項活動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文化元素,又與金門的歷史、人物息息相關,絕對是作為吸引觀光客的絕佳素材。與日本沖繩比較,同樣是受限於島嶼的天然屏障,金門縣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典章建築、戰史遺跡與自然資源,是一個處處充滿觀光資源的地方。但更進一步思之,沖繩之成功,不僅僅是文化活動本身,居民的參與度、素民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是讓觀光客願意掏錢,且非去沖繩旅遊不可的根本原因。
今年六月廿八日,「陸客自由行」正式啟動,各縣市無不絞盡腦汁想吸引陸客青睞,金門還要加上「金廈一日遊」以及部分「過境」旅客的利多,這對地區觀光產業來說絕對是個契機。有別於過去針對台灣觀光客因先天上的屏障-「交通代價過高」的門檻,使得「台客」望門卻步,現在陸客來金旅遊的交通成本反而比直飛台灣低廉。但無可避免的,我們也面臨了新的挑戰:「寶島」這個品牌對陸客的吸引力非常強烈,以至於對陸客來說,要去過「阿里山」、「日月潭」、「故宮」,才叫所謂的「遊過台灣寶島」。
金門確實擁有和台灣迥然不同的旅遊內容,並且也需要維持這個差異性。但同時,金門卻也必須面對「如何成為寶島品牌下的產品」的挑戰。一個閃亮品牌底下有各種不同的產品,這是一個成功經營者的基本信念。如何在同一個品牌底下,成為最具「賣相」的產品,則是金門現在必須經營的課題。
仔細盤點金門既有的文化與慶典資源,「四月十二迎城隍」因為本身就是金門人生活中極為重要的慶典,經過這幾年縣府強力放送,積極作大,已漸漸成為一個具代表性的觀光活動。其他如石蚵文化節、花蛤季等亦陸續展開,並建立口碑。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慶典與活動陸續推出。從過去的經驗中不難發現:來自生民本身慶典的活動成功機會最大,主因在於居民的參與度較深。迎接即將來臨的「中秋博餅大賽」,盼望在過去幾年成功操作的基礎上,主辦單位能進一步強化民眾的參與度,以及居民對於活動本身的深度認知,最終希望能結合其他系列活動,營造出金門主題觀光的慶典活動。
參考沖繩的成功案例,我們必須再次強調,島嶼居民的高度參與,才是決定這些觀光活動能否永續的根本。如何透過與金門息息相關的文化活動來創造金門的觀光產品,並且藉「寶島」這個品牌吸引陸客,有待各界持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