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城市加值保留更多的綠色空間
文明城巿,應該有樹!李縣長於日前會勘「金湖鎮環島東路等路段道路工程」時,決定保留大部分金湖鎮公所和金湖鎮代會希望全數移除的榕樹。李縣長認為,文明的城巿,不能沒有樹。金湖國小右側緊鄰黃海路的二十一株榕樹及其他樹種共數十株,原本要被全數移除,目的是要興建有遮雨棚的人行道以維護學童上下學的安全。這是金湖鎮公所和鎮代會希望推動的建設,他們要參照的對象之一,是中正國小圍牆外的遮雨棚。
這樣的新聞出現曾經號稱「海上公園」,與決意推動低碳城市的金門,似乎顯得突兀,但也確切彰顯了現代城鎮建設與園林綠化的矛盾之處。誠如金湖鎮蔡鎮長所言,「樹移走了,可以再用其他方式綠化」。而李縣長著眼的則是,「保留城鎮風貌、併重景觀發展;多留一些綠意、記憶給下一代。」人跟樹爭地盤,倒楣的當然是樹。但是否人們得到的便遠勝於失去的,卻不盡然。
誰都理解,要植一株樹並不容易,而要讓其消失卻只在彈指之間。我們固然可以為了許多公益,要樹讓道,但更多的時候卻是置自己於更不確定的境地。以本案為例。中正國小旁的遮雨走廊是否發揮其預期功能,便見仁見智。往昔,行走其上,既有寬闊視野,還能欣賞到許多妙趣橫生的壁畫作品,於今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單調的漆面與生硬的柱樑。再者,這一小段遮雨走廊或真有遮雨的功能,卻沒有與校內步道及周邊建築物的雨廊串連,實務綜效依然有限。最後,其造型設計無法與校景融合,既無故事性的串導,更乏藝術性的布置,難以衍生更多的附設價值。而金湖國小旁要仿造的,也只有遮雨的功能,取捨之間該如何判斷,自然因人、因時、因事而異,但只要退一步、多想想,便當了解,我們留下的不僅是樹而已,還有著與自然和諧融合的精神意志,以及超乎理性的價值判斷。
造林綠化的好處,多數人都知道,欠缺的是,人們總是不願去招惹後續維護管理的麻煩。更多時候,我們以為,現在的學子都被呵護得太「草莓」了。想想,父執輩那代學校裡的紅土操場,那個不是學生們一鋤、一擔,協力完成的?只是維護幾株樹的落葉,應該還難不倒天之驕子們吧?愛人、愛校、愛樹,多麼好的鄉土題材與機會教育,孩子們正缺乏一與環境共榮的鍛鍊;移樹或許真能解決他們上下學的安全問題,但為樹再退讓一點水泥空間,同樣能讓他們在兩造中看到另一種圓滿。
近年來,天候變幻異常,冬很冷、夏極熱。炎炎夏日裡往往不是頭頂著一道人造板子,便能暑氣盡消;冷氣、車子、水泥地反射及排出的熱氣,常令人無處閃躲。但只要有一抹樹蔭,就能讓人喘一口氣。比起許多都市化程度高的地方,金門擁有更多植樹的本錢;人行道、分隔道,甚至是住宅前,總不乏油亮的綠意,公共工程更應帶頭為我們營造更多的園林空間。李縣長決定讓原本不拆的湖小圍牆退「壁」,讓人行道可以伸入現有圍牆之後,也因此可以保住大部分的榕樹;他希望這項工程,要讓校園裡的生氣,可以透到校園外來。美麗的金門需要更多前瞻的思維與美麗的創意,且讓我們引頸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