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文化資產扎根博餅文化﹗
「沒有博餅就不像過中秋」。經過縣府多年來的有心推廣,中秋博狀元餅已成為金門最夯的秋節民俗活動之一。今年官方的博餅活動已於九月十日圓滿結束,部分「狀元」更將遠征泉州,爭取更大的榮耀與獎品。
博餅與金門最大的關連,應是相傳其為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的金門籍大將洪旭所發明。近些年來,金廈兩門每逢中秋,總是不忘行銷博餅活動,獎品的豐富多元,更是一年勝過一年,縣府今年博餅活動的狀元彩品即為價值新台幣40萬元轎車1輛,對岸廈門更有房屋、進口轎車等價值逾新台幣100萬元的頭彩,炒熱博餅風。在這月圓人團圓的日子,藉由擲骰子這般簡單的動作,一試手氣、二拿大獎,就商業原理而言,勿寧是把握了人性中以小博大、新奇嚐鮮、入門容易等行銷優點,於是乎,每回只要一舉辦,總能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對金門而言,致力於博餅文化推廣,固然是行銷地方觀光的一環,但實務上,觀光集客的效益有限,且主要活動仍官方主導,比較像是關起門來自個樂活為主;活動中雖也設計了針對觀光客的闖關賽等,但卻尚未形成風潮、衍生足夠商機,基此,我們認為至少能有以下的修正空間:
其一,文化的指標。有人認為金門舉辦博餅活動是在跟廈門爭奪主導權,然我們以為,在兩岸交融日熾的當下,博餅只是兩岸共通文化中的一項而已;嚴格說來,金廈自古即為一體,為一共同生活圈,在文化屬性及意義上,實難去區分其源始與主從。更可況在當前地球村的時代裡,就算是外來文化又何妨?如何形塑其為地方的文化指標方是關鍵所在。博餅之於金門如果只是一則傳說與故事,顯然還遠遠不夠。我們理應思索在什麼樣的時間、地點,以何種形式注入更多的文化導因,來彰顯金門博餅的正當及合理性,而不僅是將其視為中秋期間一項眾人同樂的活動而已。
其二,歷史的履痕。最早,博餅是以中秋會餅的形式出現,一則呼應中秋賞月食餅的基調,二則加入博奕的作法會讓活動更具隨機性與趣味性。時至今日,獎品中的「餅」多數由更豐富、更具價值的商品所取代,如要再恢復為「博會餅」的古制,基於現代人養生及喜新厭舊的消費習性,實不具太多的商業價值與歷史意義。或許,我們該關心的是博餅遊戲中與科舉制度結合的趣味,以及鼓勵學子們讀書求功名的本質意涵,循著這樣的軌跡,或更能發展出更富有金門色彩的博餅文化。
其三,系統的推介。博餅因其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文化價值,於2008年2月被中國官方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此廈門還打造了唯一一座以博餅活動為主題的旅遊景區│廈門博餅民俗園。在近約兩萬平方公尺的綜合性旅遊景區裡,除可以體驗博餅活動外,還有「秀才路」、「進士階」、「狀元頂」等景觀設計,展示館有相應的博餅民俗與歷史介紹,自然也少不了閩南風味的「狀元宴」、廈門風格的幽默戲「博餅外傳」等等。「吃喝玩樂」是旅遊文化的血肉,系統性的推介能讓文化更有效的扎根;畢竟我們著眼的,應是對博餅完全陌生的客群。
總之,博餅以是項遊戲,更可以是地方文化與觀光的重要指標,要進行有效的轉型,有更多的扎根工作,等著我們鉅細靡遺的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