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影視環境蓄積文創能量
──從《賽德克‧巴萊》史詩鉅片熱潮觀察金門影視文創環境
本土製造的史詩電視《賽德克‧巴萊》,儘管問鼎威尼斯影展失利,卻無損票房與口碑;一部電影,屢創造國片史上的新紀錄,更寫下了看電影的「全民運動」。《賽德克‧巴萊》及最近掀起的國片熱潮,也再次激化了我們用電影述說金門故事以及打造金門影視基地的熱望。
繼二○○八年《海角七號》締造五億三千萬元的國片賣座紀錄後,耗資七億、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二○一一年九月四日晚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舉行首映,隨即於九月九日進入院線,除了缺少電影院的台東、馬祖外,全台灣計有六十八間戲院同步放映,拷貝支數更多達三百五十八支,首日票房即突破兩千萬元,而同一時期與《賽德克‧巴萊》創票房佳績的國片,還有網路人氣作家九把刀執導的自傳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上映兩個多星期,票房已逾三億元,並炒熱了拍攝地彰化的景點、特產;另有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翻滾吧,阿信》,偶像明星結合運動故事,讓票房已衝破了五千萬元。原本處於低迷不振的國片市場,《海角七號》掀起浪頭之後,《艋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滾吧,阿信》及《賽德克‧巴萊》,一波波將國片推向高潮,這些扣合本土題材、貼近本地經驗的國片,無論是清新小品,或者史詩鉅片,多能引起共鳴,漸漸地又把觀眾帶回電影院,並為台灣文創產業蓄積能量,帶動風潮。
以《賽德克‧巴萊》為例,充滿張力的故事、扎實的拍攝技術外,它還有著創新的行銷手法,譬如推出開鏡及殺青紀念套票、上映紀念酒、文物典藏展、開放電影片場參觀、開發各式出版品、線上遊戲等周邊商品,並運用企業認購、包場等方式帶動預售熱潮。可以說,《賽德克‧巴萊》每一個行銷手法與時間點,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細膩操作,但其核心動能來自用情用力對影片拍攝完成後的充滿自信,正如魏德聖在廣告片裡的電影態度表白,「完成就有機會,沒完成就一無所有」。
《海角七號》、《艋舺》、《賽德克‧巴萊》等掀動新一波國片復興浪潮的氛圍裡,近三年來,屬於金門的故事與風景也漸成電影焦點,《星月無盡》與《夏天協奏曲》的市場雖不理想,腳本亦有可議之處,卻已為「金門電影」開啟了一小扇窗;張作驥導演、榮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當愛來的時候》及徐立功製片的《飲食男女》續集亦在金門取景,後來張作驥又燒了千萬資金以古寧頭戰役背景開拍建國百年五分鐘短片。國際導演蔡明亮、侯孝賢先後造訪金門,亦傳達出欲開拍「金門電影」的訊息;其中侯孝賢所提出的觀點,值得我們再玩味。
一九八三年以《小畢的故事》開啟台灣電影新浪潮,之後又以《悲情城市》勇奪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侯孝賢,二○一○年五月間以金馬獎執委會主席身分率團抵金門考察金馬獎頒獎環境並出席「金門影展」時,指出金門的歷史、人文、地理具豐厚內涵,單是一道鄭成功攻打台灣荷軍前夕祭江誓師的料羅灣,或者一棟飽受日軍、國軍等權勢占據使用的陳坑陳景蘭洋樓,都有說不完的動人情節,要在金門拍電影,並不缺乏故事,侯孝賢也強調了金門可以努力的文化空間很多,但是要讓一個地區改變很難,它需要的是「自覺、覺醒、不停地撞擊」,拍金門的電影故事之外,他也認為金門可建立一個完備的影視產業環境、影視交流平台,例如推動「金馬奇幻影展」、兩岸間的「雙門影展」。
從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到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相距二十年,國片才又出現了新的亮點,也為台灣的文創產業搭起了最大的展演平台。《賽德克‧巴萊》撼動人心的史詩電影及成功的行銷方式,冒險、創意與熱情,值得亟思文化行銷金門的島民共同玩味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