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金門「江陳會」肇建金門特區﹗
金門縣政顧問團請益座談會日前在台北市召開,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提出將爭取兩岸「江陳會」在金門舉行的想法,引起熱烈迴響。李縣長對此亦呼應指出,金門過去是兩岸的戰場,現在實施小三通為和平交流的橋樑,為舉辦「江陳會」最適合的地點,縣府樂觀其成,並將全力配合,希望能促成儘早實現。
在金門舉辦兩岸交流會議,雖非創舉,卻別具歷史意義。去年,金門協議簽署屆滿二十週年,當年簽署協議的兩岸紅十字會代表,包括台灣紅十字會會長陳長文以及前大陸紅十字會秘書長韓長林等人重遊舊地,並回到當初簽署協議的地點合影留念。金門協議是處理兩岸事務所簽署的第一個協議,開啟兩岸事務制度化處理的先河,同時也是到目前為止,兩岸執行最久的協議。在兩岸交流的進程上,金門協議無疑的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接續若能促成「江陳會」在金門舉行,除了可以趁機會展現金門的關鍵地位、行銷金門外,以下議題或能有付諸研議的機會。
其一,和平特區。自戰地政務始,金門一直保有「先行先試」的體質;特別是自九十年元月二日起試行的金廈小三通,川流不息的榮景,更驗證了金廈共榮發展的可行性。往昔,曾有兩岸學者共倡議金廈共同市,或主張在金廈間成立和平特區或和平試點,將兩岸實務性問題,拿到這個試點來實地踐履、反覆論證。對此,我們認為大可放膽先行;因為,政策的最終目標仍是遂行及驗證,倘若金門特區真能跳脫統獨僵局、成為兩岸交流的和平試點,將是永垂不朽的歷史功業。
其二,經濟願景。金門、廈門門對門,門的字義是進出口、是通道,因此,金門首要在扮演通道的角色;除了物流中轉外,包括資訊流、資金流,也均有其重要的先行角色。在全球集貨中轉功能上,金門的角色或許無關輕重,但若結合廈門便能促使兩門率先進行區域性合作試點,共同打造一個集倉儲、轉運、工業、金融、消費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自由貿易區」。另則,在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提下,金廈間可以進行更多文化、觀光上的實質交流與合作;畢竟每年兩千多萬人次的旅廈客群是金門亟需的,金門更希望成為兩岸經貿往來的重要窗口,力踐經濟願景。
其三,政策立法。金門肇建和平或經濟特區,在國內藍綠分立的氛圍下,勢必牽動政壇的敏感政治神經;然而,當下小三通的法源位階太低,在《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政策外,藉諸兩岸兩會的具體協商,訴諸特區法的放行,以金門孤懸海隅的地理特性而言,應是降低反對陣營扞格、促進立法效益,較為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
總之,肇建金門和平或經濟特區,民間素來芻議已久,卻始終沒有拿到政策面上議論的機會。我們以為,敏感度高的政治議題,還得經由制度化的兩岸兩會的協商機制來尋求根本性的解套與政策放行,如若這樣的歷史機遇能在金門「江陳會」上促成,對於凸顯金門在兩岸交流史上的價值,將更具有關鍵性的歷史意義。我們期待繼金門協議後,促成金門「江陳會」,如能同時為金門特區的肇基,自是功德圓滿、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