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教育產業國際化的新契機

發布日期:
點閱率:603

日前有新加坡國際學校代表訪問縣府,探詢來金設校的可行性。對此,我們表示歡迎,且提醒執政團隊重視此一議題。
眾所皆知,金門是我國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驗基地,經過多年的實施,教育成果豐碩,培育人才無數。去年,國立金門大學的成立,更讓本縣的教育體系從幼教、小學、中學、技職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稍稍恢復了「海濱鄒魯」的歷史美譽。在金門,教育受到廣泛的重視,教育工作者得到大眾的尊敬,「辦好教育」成為政府與民間的共識。
然而,在面對未來挑戰與捉住有利機遇的戰略思維下,國際學校的籌辦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點。以新加坡為例,多數中小學以英語為主、華語為輔,辦學成效優異。除了該國學生之外,更吸引一水之隔的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的中產階級華人、馬來人學童,每天到新加坡「留學」。新加坡政府特別在入出境的關閘安置快速通關的通道,數千名孩子天天以IC卡片進出。早上入關,新加坡學校的校車就在通關大樓停車場等候,將孩子接到學校。傍晚放學亦然。星國人口不足六百萬,卻吸引了馬來半島南端的富有家庭到此讀書,接受新加坡式的教育,當然也包括他們的價值觀。這樣的教育產業除了對新加坡有正面的幫助之外,對於經常在政治上齟齬的星馬雙方來說,有了一批親近新加坡的大馬菁英,對新加坡的安全絕對有幫助。
在小三通密集往來,金廈經貿日趨頻繁的今日,金門被重新納入閩南生活圈的態勢,十分明顯。我們十分歡迎這樣的區域整合,亦認為這有助於金門取得新的機會。然而,在現有的論述中,大多數忽視了廈門對於金門的磁吸效應。例如,金門缺乏投資(投機)機會,以致於縣民在對岸購置了數千套的房產。人才的外流亦為一例,愈來愈多跨國公司的分部設在廈門,用以承接金門的案件。這些隱而未述的負面效果,對金門的發展埋下了再次邊緣化的隱憂。如果沒有更高明的發展戰略,金門將是:過去五十年是臺灣本島的「外島」,未來五十年是廈門的「外島」。
由於臺灣自由民主開放的體制,「藏富於民」之外,也「藏美於民」,文化軟實力目前相較於中國大陸仍有優勢。若有翻轉目前中心---邊緣的區域分工態勢,教育產業是可以著力之處。但同樣處於華文的環境,目前為止,到臺灣留學並非中國大陸中產階級家庭的首選,今年全臺大學陸生招收普遍不佳,足以印證。是故,英語、華語雙語的國際學校之籌辦,有助於爭取在地學生、台商子弟、以及閩南地區學童。而這所國際學校必須能與歐美、澳洲、紐、星等英語系國家的大學接軌,以強化其競爭力。如此一來,金門方可在閩南生活圈的區域整合中,積極取得優勢產業。
事實上,以上觀點廈門已經付諸實現,廈門美國學校的開辦吸引了不少當地商人階層的子弟,包括台商。但如同前述分析,我國仍具有文化優勢,其辦學的優良傳統仍然存在,我們的國際學校若經縝密籌備,必然能「後發先至」,取得不敗之地。而這所國際學校的籌備,可以是現有中小學的全面轉型,也可以是由金門大學成立附屬中學來推動,亦可以是一所全新的學校。但無論如何,借重外國績效優異的學校之經驗,是確保成功的關鍵因素。縣府教育局應成立評估小組,研擬爭取國際學校設校的有利條件,排除政策上、土地使用上、資金籌措上的各種障礙,國際學校的創辦或可邁出步伐,成為獨特的招商引資的重大縣政項目。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