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差異化為浯島永續榮景再啟新猷﹗
第四屆世界金門日大會於本月16日上午在金門登場,共有約1,400多位旅台、旅外的「金僑」回到故鄉。李縣長在致詞時表示,金門正等待繁榮崛起,期待透過這場盛會凝聚所有鄉親的能量,激盪出更多智慧,為金門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適逢建國百年,世界金門日又首度回到原鄉金門舉行,相映出來的能量自是不容小覷。大會期間,旅居海內外的鄉親、僑領們,共聚小島、共訴鄉愁,更重要的是還共同見證了家鄉的進步。金門從一歷史前線,蛻變為兩岸交流門戶,展望未來,當然還有許多事必需加大勁度去做,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海內外金門僑胞已不下百萬人,這些僑胞的鄉誼便是支撐我們前進最大的力量。金門要以何種姿態迎接未來的自己?或許,還得問現在的金門如何邁步走?
有些時候,我們會對家鄉的進步出現無力感;縱使今日的金門已較昨日的金門進步許多。但,想保留的留不住,想開發的處處制肘,甚至還有更多的規劃、願景,猶處於空中閣樓。至此,我們必需愷切的理解:「金門猶然缺乏具體實效的中長程規劃。」縱然有關金門的規劃案已然汗牛充棟,但真能務實踐履的,十未得一二;金門發展之恐慌,其來有自,甚而於今基礎的水電建設,猶未完備至十年後的需求,更遑論邊做邊修的交通建設。金門的未來恐不在紙上的亮采,而在於能揮灑多少顏色,甚而,該去計較顏料從哪來?在朝野對立、國家認同依舊分立的現狀下,誰能許我們一個繽紛的未來?
馬總統在9月11日出席旅臺各地金門鄉親在臺北市成立的「馬吳後援總會」時公開表示,「要讓金門未來扮演兩岸關鍵角色,其建設發展『當然不能比廈門差』」,博得與會金門鄉親熱烈的掌聲。當然,馬總統自非妄言之人,但落實在各部會對金門的擘劃眼界,我們仍然要說:「理想與現實,果然還是落差許多」。單以機場的建設為例。廈門高崎機場2010年旅客吞吐量為1320萬人次,預計2014年將達到其擴建完成後的終端容量2200萬人次;而現在新機場的建設項目已列入國家「十二‧五」及海西經濟區發展規劃,力爭在2018年建成,2019年投入使用。而金門呢?「缺乏遠見」一直是金門所有基礎建設共同的通病,以至於,縱有企業主敢於金門投資,猶要進二退一的細細思索:到底金門發展的基底在哪裡?又是否金門又將回到那閉鎖的島,只等憤怒的民意敲開那始終跟不上時潮的門。
中國自1980年代宣布成立「廈門經濟特區」後,廈門即成為大陸重點的發展城市,在諸多政策利基下,大量外資湧入,造就了今日廈門的繁榮;而金門,縱已解除戰地政務,中央仍視金門為「戰地」,不僅軍方仍占有大量的土地,眾多史蹟仍列為軍事管制區,更遑論有任何靈活的政策用以招商引資。中央政府對金門的發展定位,遠不如大陸當局對廈門的明確,金門的建設發展「只能比廈門差」。
世界金門日期間,世界級的金僑紛紛捐款興學,以至於金大有了許多冠名的學院、講座、會議廳,教育部甚且罕見的宣布在5年內給金大100個教師名額。這便是金門的不同之處;冀望中央能正視離島的差異化,試行更多「因地制宜」的政策,或能為浯島的永續榮景再啟新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