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採錄以保護閩南說唱與金門音樂
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國立金門大學承辦,以「海洋‧閩南‧歷史與地理的交集」為主題的「二○一一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十月二十九、三十日,一連兩天在金門大學黃進益國際會議廳舉行;此次研討會議程的特色之一,在於第一天以六場專題演講呈現,內容包括「閩南民間文學與民俗學」、「閩南海外貿易」、「華僑網路重建」、「閩南文藝發展」、「歷史保護與地方發展」及「城市變遷及其他文化」等,其中由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陳益源打頭陣的〈論金門閩南說唱作品採錄之意義:悼念『臭屁叔』林火才先生(1928│2011)〉為題的演講,試圖喚起島嶼中人對閩南民間文學與民俗學採錄、保存的重視;此際,亦因金門音樂家李子恆推出《落番‧原聲配樂‧歌謠創作》專輯,再次引發我們對閩南說唱、金門音樂保護發揚的思索。
時間必須回溯到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適逢日軍占領金門七十二周年紀念日,金門縣文化局與國立成功大學合辦的「二○○九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自成大移師到金大,經陳益源教授的發掘、安排,八旬金門老人、人稱「臭屁叔」的林火才首次在學術研討會現身,正式公開「閩南語說唱藝術」表演,眾人從他身上聽到已近失傳的〈挑大燈〉、〈原子炸彈歌〉,時而雄渾、時而低沈,悲喜交加的曲調、嗓音,撼動全場,與會的前文建會主委邱坤良、彰師大副校長林明德及大陸學者劉登翰等兩岸學者都被林火才的歌聲打動,媒體亦以「金門說唱國寶」相待,紛提出重視保存閩南語說唱藝術之道。
一九三八年出生於金門後浦城的林火才,以九歲之齡走日本,輾轉至漳州客途,從歌仔戲大師邵江海身上學到閩南語說唱藝術技藝,傳下〈挑大燈〉、〈原子炸彈歌〉等歌謠:「看破我大燈挑過漳浦,不管汝同安箍。挑過漳浦浮南橋,朋友介紹乎人招……」,「八月十號,暗飯吃飽還未睏,提起戰爭亂紛紛,忽然門口狂狂滾,囝仔喊聲鬥歸群……」。一九九○年赴金門進行田野調查、一手發掘出這位「說唱國寶」的民俗學者陳益源,感於林火才在學術研討會出場,「強烈吸引住與會者的目光,並引發出大家關注閩南文化資產保護與發揚的深刻思考」,他另強調了「閩南文化絕不只是一種地方文化,隨著閩南人的飄洋過海,落地生根,『閩南文化』早已超越省分國界,而在東南亞地區形成一個龐大的『閩南文化圈』」。
時隔兩年後,「二○一一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行將登場,於五月三日辭世的林火才,歌聲已成絕響,陳益源教授以〈論金門閩南語說唱作品採錄之意義〉作專題演講,一則悼念已逝的「說唱國寶」,再是要喚起閩南說唱文化的再生。
林火才之外,我們也注意到出生於金門瓊林,創作有《秋蟬》、《番薯情》等經典作品、兩獲金曲獎的音樂家李子恆,二○一一年十月十四日回到出生地在社學怡穀堂參與「因為風的緣故:文薈瓊林‧怡穀飄香」藝文盛會,並首度發表《落番:李子恆原聲配樂‧歌謠創作》,其中一輯是與「落番」相關的歌謠,記錄在田野調查中發掘到散落四處的歌詞或老阿嬤口中的唸詞,都是流傳於「落番」期間民生的悲苦況境;另一輯是紀錄片《落番》的相關配樂。李子恆獨力製作完成的專輯,自我解構「因史實所牽動,唱作之間難免情境悲涼,但每每隨之而來的又是欣然欲激的旋律,這種悲欣交集的意味絲絲入扣,纏綿於心」。
就在「二○一一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於金門大學召開前夕,藉由「說唱國寶」林火才再現閩南之音,也透過「金曲作家」李子恆重現金門之歌。金門閩南語說唱、民間音樂,島嶼豐厚的文化資產不能再被遺忘了,採錄要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