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的承續與發展
金門的歷史發展悠久,近數百年來承襲著朱熹教化的傳統,自詡豐厚的文風及中原文化的承續特質,在閩南沿海中發展出與原鄉接近卻又獨特的島嶼文化特質。特別是吸收了多元的海洋文化,形成特殊的僑鄉文化,並隨著移民與交流,影響力拓展到海峽兩岸、東南亞,甚至是世界各地。對於「閩南文化」而言,它並非一種地域性的文化,也非邊緣的性質,隨著閩南人在明朝以降的海洋文化對外傳播、落地生根,一種地方文化的原型融合了因地發展的趨勢,閩南文化早已超越了省分國界,可說是一個龐大的文化圈,形成豐碩的文化成果。
實際上,閩南文化作為金門發展的基底,正是當前金門得以保有歷史與文化特色的重要核心。在此蕞爾小島中,歷經的是千年來不斷的戰火與文化的薈萃,從中原文化自北方輾轉傳播至此,雖受到自然資源與外在條件的限制,但卻也在先民們智慧的努力下,讓金門的閩南文化受到特殊的維護與傳承。特別是島嶼的性格,先天上得利於相對封閉的環境及因時代戰火的影響,常處在變動劇烈的社會變遷中,卻能維繫著強大的文化力量,可見金門在文化的延續與發展上,是經過選擇與某種轉譯的,這種對文化的主觀選擇往往反映了社會經濟、宗族政治和區域的價值觀。在金門,我們把這種對文化與歷史重塑的過程視為閩南文化保存與永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將它置入時代的主體中,那麼,文化不會只是個符號,而是存續於生活裡,擁有新的生命!近期金門縣各界努力推展的金門申請「世界遺產」的工作,也必須理解,藉助閩南文化的基底並結合時代新精神,讓文化的底蘊成為保存的核心,把握文化及其物質與非物質資產的「真實性」與「整體性」,也才能可長可久,邁向成功。
10月29、30日,每兩年一度的「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正是薈萃各方專家學者的重要場域,透過不同角度的觀察,多采多姿的閩南文化所引領的觸角,藉由金門縣文化局、國立金門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的努力,近年來已成為金門對外發聲、深化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平台,不僅是金門、台灣兩地,更已融入了大陸閩南及東南亞、東北亞的研究主題。今年以「海洋‧閩南-歷史與地理的交集‧保存與永續的發展」為主題,廣泛針對閩南文化的各項議題進行研討,即是希望透過專家們的論文發表,鼓勵更多人以閩南文化為核心深入研究,特別是在當今疆界已不再成為阻隔的資訊年代,以及打破政治枷鎖的兩岸互動頻繁之時,更多的研究素材與討論的議題應持續納入。
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不論是文學、民俗、宗教、信仰、語言、藝術、建築等方面,閩南文化已是跨領域、跨國際的議題。而金門在此區域的研究與角色中,轉換為核心的地位,也更能彰顯其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及特色。吾人冀盼,經由特色的瞭解,進而發揚其內涵,開展出嶄新的研究視野,激盪出智慧的火花,使更多人關注並致力於保存發展,讓金門及其閩南文化能永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