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食事文創金門
作家們自主書寫,民間資源完成,一本名為《島嶼‧食事》的書,十月初版,僅一個月時間,書賣到缺貨,出版社緊急再版,新書發表會尚未登場,但已累計四千本的發行量在圖書市場,也在金台同鄉間流動;無疑的,這是近年來難得一見以飲食文化、民間力量進行「文創金門」的成功案例,值得重視鼓勵。
十月一、二日,金門文化局與台北《聯合文學》甫舉行一場「金門人情好滋味:二○一一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邀請蔡詩萍、謝旺霖、林文義、廖玉蕙、李崗、伊格言、楊佳嫻、陳芳明、耿一偉、從從等十二位作家朋友、藝文人士,分別從文學、文化、藝術、電影等視野切入「文化創意產業」,並且聚焦金門。活動結束後,《聯合文學》因緣際會,再結合林媽肴、牧羊女、吳鈞堯等十七位金門本土作家、畫家,由洪玉芬主編,搶鮮出版《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一書,感性訴求「雖以食物為名,以美食書寫,卻不僅僅是食物的記憶與描述而已,更重要的是包含了食物背後的時代背景,傳統習俗與人情溫暖等等,那才是長久以來眷念不捨遺忘的島嶼舊韻與精神寄託的不滅明燈」。
《島嶼‧食事》緊接在「金門人情好滋味:二○一一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後推出,迅即獲得廣大回響,觸動了金門人、與金門有聯繫之人,以及嚮往金門者的飲食與島嶼記憶,正好印證了「文創金門」理論與行動相互結合所可能迸發的能量,亦是蔡詩萍所言「金門,美的無限在故事」的美學書寫實踐。
回溯在金門文化局「二○一一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的十二場講座內容,出現了許多「文創金門」的美好發想,作家蔡詩萍提出「金門,或許是中華民國轄區內,最具故事性的縣份了」、「金門,有多美?我只能說,她的美,還有無限可能,我們只需鼓勵更多人投入金門美學的深掘,那金門的美,便可能無限延伸,世世代代」,因此,他認為金門的地理美景,始終要與金門的故事緊密結合,而金門的故事,從大歷史(時代性)到小歷史(金門人與外地人在金門的生命經驗),都不可能在真空狀態下發生,「於是,場景便有了被大、小歷史賦予記憶,賦予意義的條件」。
蔡詩萍拋出了以說故事來行銷金門之美的意義;金門,又有那些值得述說的故事?參與「文化創意產業」研習的其他作家,不少人都提及「酒與飲食文化」。著有長篇小說《噬夢人》的伊格言的金門行,除了餐餐痛飲「對金門有貢獻」的金門高粱之外,他還發現金門芋頭頗為好吃,視為「神物」,「說神物或許誇張,但每餐我吃到芋頭皆質地鬆軟,同時頗具彈性。這『鬆軟』與『彈性』兩樣特質似乎不易共存,但我覺得金門芋頭還真是這樣」;詩人楊佳嫻最初的金門閱讀記憶來自高粱與詩的結合,「現代詩世界裡那些碰杯與大笑的聲響,鄭愁予、商禽、弦,甬道中的大醉,微風中的微醺,那些在高粱煮沸的血液中一行一行吐露出來的,高溫,搖擺的詩句」;劇場導演耿一偉也是從高粱來說金門故事,「金門如果要行銷自己,勢必得將自己打造成一個故事。
《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不同於坊間的食譜、飲饌,而是一群來自海島家鄉的遊子,用飲食記憶書寫一座島嶼的故事,還要誘發外人經由味蕾情感來認識貼近金門人情好滋味。島嶼食事,譜下文創金門美好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