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北漂南移新民間力量崛起

發布日期:
點閱率:659

「MBA高材生,複製京都模式出租台南住宅,吸引二十六國旅客入住;留洋三姐妹,在斗六小鎮賣高檔法式甜點,四年開三家店;金門女兒,把戰地古蹟打造成時髦民宿,創最高價紀錄。從『北漂』到『南移』,他們在台北以外,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
《出人頭地不必在台北!》,以此為題,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出版的台北《商業周刊》,一二五三期封面故事,從「北漂」到「南移」,述說了「當多數人北上謀職,卻有一群人反向而行,他們帶著國際觀,來到地方小鎮,用新點子、新方法,開拓事業新藍海。他們證明,在台北以外,夢想還有太多可能!」這個專題中,金門也是其中的一個故事,說明了以台北都會為工作、事業中心外的城鄉,有越來越多的都會遊子帶著「國際觀」、盈滿創意熱情,走回故鄉、踏向地方,用新的點子與方法,開拓事業新藍海。這個現象,值得我們觀察。
《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從一九九○年,歌手林強唱紅的創作曲《向前走》說起,一首歌,道盡中南部青年北上打拚的期待。《向前走》發聲的時間點,迄今已二十載,人們前仆後繼到台北求學、就業,把台北大城人口推向全球密度第七高、華人城市第二高(僅次深圳);十年來,台灣人均薪資只成長百分之七點一,物價卻上漲百分之十點八,等於「實質薪資」下滑百分之三點七,收入減少,支出增加,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十六點二,是中南部的兩倍以上,要不吃不喝十六年才能買房,購屋痛苦指數全台最高。「去他媽的台北!」、「如果我曾經選擇離開,那麼我更確知我為甚麼回來。」先後出現在電影《海角七號》、《翻滾吧!阿信》中的兩段台詞,罵出了觀眾的心聲,也呼喚著遊子的心靈。
「人們開始思索,成功,非到台北嗎?」「於是,長達三十年的『北漂』潮,出現雜音。越來越多人把車頭轉向,往南開」,「他們不是避世,而是走出舒適圈,帶著知識與勇氣,進入未知的領域,改寫成功的定義。有人以減分的收入,換取加分的幸福;有人結合鄉親,創造全新商機;有人運用國際經驗,讓古鎮揚名海外」,《商業周刊》的掃描下,看到了一股新的民間力量正崛起,「出人頭地,未必在台北」,「在小鎮,一樣能成功」。
《商業周刊》提供的案例中,兩位台南青年,三位雲林女孩,都是攜著海外經驗飛回故鄉,有人改造老屋讓二十六國旅客都來住,有人在小鎮賣法國藍帶甜點月營收百萬元;雲林、金門,魚塭子弟、離島女兒,勇敢挑戰舊框架、舊思維,將產業翻新、升級,拉高附加價值;台南、南投,陶瓷藝品館店長回到鄉下成為在地社區營造規畫師,外商廠長回鄉推廣有機食材幫小農寫網誌。故事中的故事人,金門這一站描寫的是「金門女兒把戰地古蹟變時髦民宿」,「金門,靜謐的小島,有著湛藍的景色,坑道、炮台等戰地古蹟,還有上千棟傳統閩南式古厝。其中,有一棟古厝特別顯眼,走進廳內,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正播放著,這裡接待過許多國際貴賓,從美國、南非到兩岸知名產官學界」,「民宿的主人,是一位從英國念書回來的碩士。兩年多前,她從台北返鄉,經營起『慢漫民宿』,創下當地民宿最高價位」。
「從台北到金門,這趟回家的路雖只有三百多公里,楊婉苓花了二十二年才完成」,《商業周刊》封面故事中的金門這一站,藉由一位女子的牽引,「離開台北,在小鎮重新定義成功」。
從「北漂」到「南移」,《出人頭地不必在台北!》亟欲走出戰地烽火、邊陲宿命的海,也需要更多《商業周刊》裡返鄉打拚、築夢的人,用新思維、新行動力,讓一股新的民間力量在金門崛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