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環保飲食的省思

發布日期:
點閱率:642

日前一本有關金門飲食的書籍在各媒體發表,引來不少讀者、聽眾共鳴,當然更引來對金門餐飲的討論。古人言:富貴三代,方知飲食。不僅基於民以食為天的至道,更重要的是那股深層的人文思想與民生哲理,尤其是與時共進的那種餐飲思想,頗值我們重視討論之。
也就在數日前,一對相戀多年的新人,因為以「低碳婚禮」走上紅毯,不但獲得賓客滿滿祝福,同時更得到環保署首次發出的「低碳婚禮」大紅包。檢視其所謂的內容:要求餐廳不使用魚翅、牛肉(碳排放比雞、豬肉高)及保育類動物入菜,並盡量使用當令、當地食材。喜餅、喜糖選用鐵盒喜憨兒喜餅,鐵盒可供賓客重複使用。更特別要求使用瓷器餐具,不得使用免洗、塑膠餐具,當然連喜帖也是使用電子喜帖。
對金門來說,最應省思的恐怕是「要求使用瓷器餐具,不得使用免洗、塑膠餐具」這一段。多年來,很多鄉親受到末流觀念的不當影響,竟將早已「落伍」的行徑:使用免洗、塑膠餐具視為時髦。乃至竟連平常家中茶杯也是競以免洗、塑膠用具代替瓷器餐具,不但毫無生活品味,更嚴重影響環保,乃至健康。因此,就金門而言,「揚棄免洗、塑膠餐具,使用瓷器餐具」,恐才是食在金門最迫切之議題。
其次是,在此環保時代,飲食觀念早已興起革命性之變化,不但「不使用魚翅、牛肉及保育類動物入菜,」早就成為共識,其實最進步、最先進的飲食習慣是以果蔬代替肉類食材。對早期因民生困頓,以致食材必須大魚大肉才成敬意的金門人來說,恐才是目前最應革命的觀念:切記,最有誠意的食材是多蔬果,而非大魚大肉。
接下來是食用在地當令食材。由於交通發達,加上食品科技的進步,食物也不再受到季節的影響,冬天吃夏季才能採收的食物,或者夏天吃到秋冬時節才有的蔬果,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古人有「食在當令,養生有節」,以今天時代意義言,用當令當地食材,卻是最具環保意義的:防腐或保鮮化學藥劑添加得可能比較少一點。且少了運輸所帶來的費用,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實早在多年前,美國就已發起一項食用當地食物的運動,頗值我們省思。
禮時為大,任何一項思想、行為,最重要的是能以普世價值來檢視它。因此,在此環保當令之世代,不管是基於普世價值,個人健康,我們都應以環保健康飲食為典式,且以此與鄉親共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