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一百年史實與論述
「金門:從海疆重鎮到閩南僑鄉」,「馬祖:從宗教聖地到落戶漁鄉」;「金門:戰火洗禮的軍事島嶼」,「馬祖:捍衛後方的鐵血堡壘」;「金門:國家的新門戶與世界遺產潛力點」,「馬祖:生態與旅遊勝地」…:,金門與馬祖,閩南與閩北,互相比較對照,會產生哪些同與不同,又會產生何等的史觀?透過《福建金馬一百年:福建省金門馬祖一百年史實紀錄》影片暨專書的製作、出版,讓我們在回望金馬歷史之餘,也有再發現、建構、論述金馬命運與未來的機遇。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由福建省政府主辦、發行,新汛亞國際多媒體執行的《福建金馬一百年:福建省金門馬祖一百年史實紀錄》專輯,十二月十八日下午四時將在台北市中山公民會館,先行舉辦五十分鐘長度的影片發表會,這個專輯的精神,正如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所揭示,「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福建省政府所轄之金門、馬祖,是這一百年歷史中行政體制未曾中斷的地方,稱其『與國同壽』,實至名歸」,而金馬與福建、中華民國的多重論點,也因這個專輯拉出了一條線。
從地理看福建,北接浙江、南壤廣東,東隔台灣海峽與澎湖、台灣島相望,海岸線綿長,海域廣闊,島群分佈;從歷史看福建,古代為閩越人的居住地,有自己的獨立王國,宋代以後設置六個州(福州、建州、泉州、南建州、汀州、漳州)、兩個軍(邵武軍、興化軍),合稱「八閩」;從文化看福建,漁鹽之鄉、造船工業、航海貿易、海外移民等特性,形成了顯著的海洋文化,又因閩學奠基,有宋一代即出了七千多個進士,造就文風鼎盛之境;從政治、軍事看福建,明清之後,沿海廣布衛所城、捍寨、水寨、巡檢司等,化身帝國海疆防禦重鎮,更因當代的國共對峙、兩岸分離,金門與馬祖躍為兩岸兩個政權的分界。
一九四九年,一水隔出政治上的「兩個福建」,中華民國有福建省政府,轄有金門、馬祖等島;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有福建省政府,轄有廈門、馬尾等地。兩岸兩府,甚至各擁「連江縣」,如此奇特的政治現象、冷戰氛圍,盡在福建,世界稱奇。
一九四九年以前,金門、馬祖的行政體制,是在一個架構完整的福建省下運作;一九四九年以後,金門、馬祖,夾處在兩岸兩個政權間,因而在地理與政治空間的歸屬、認知、解讀,多少產生了一些模糊狀態、不完整論述;即便屬中華民國行政區,卻因一九五七起至一九九二年止,長達三十六年之久的「金馬戰地政務」實驗體制,而與台灣社會有著不相同的發展命運,軍管下自成一獨立的「金馬王國」,走到解嚴、開放後的今天,在高漲的台灣本土意識下,金馬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被遺忘,一九九三年,民進黨立委呂秀蓮、蔡式淵出訪美國時,甚且提出「金馬人民自決論」的主張,一度引發軒然大波。
《福建金馬一百年;福建省金門馬祖一百年史實紀錄》的影片與專書的立論主軸,雖具官方製作、出版色彩,但亦能跳脫政治,扣合金馬人的歷史與情感,分別從「省政篇」、「地理產業篇」、「歷史文化篇」及「願景展望篇」等章節聚焦金馬與中華民國一百年變遷,並從中探索、連結金門與馬祖兩個地理區的文化資源、社會轉型與永續發展。重要的是,這個專輯在喚起金馬人共同的土地、記憶外,也提供了世人重新看待金馬歷史、思索金馬未來的對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