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游藝金門品酒論文章
──詩書酒結合再造金酒文化產業新世紀風華
詩人洛夫、鄭愁予,作家李昂,書畫家姜一涵、李重重、黃一鳴、李簫錕、王純潔等台灣藝文重鎮,與旅台的李錫奇、呂坤和、吳鈞堯、翁翁,在地的吳鼎仁、唐敏達、洪明燦、陳添財、楊清國、楊誠國、吳宗陵、王金鍊、王宏武等文士今明兩天齊聚金門島嶼「品酒論文章」,再現詩酒會風采,也為詩書氣質結合酒鄉氣味的金門文創產業加溫。
中華民國一百年的尾聲,迎接壬辰龍年,金門縣政府與金門酒廠為充實金門藝術文化與人文美學之內涵,並延伸建國百年的喜慶氛圍,委託台北《聯合文學》執行《品酒論文章:金門傳奇60風華游於藝》,為期兩天的活動今日登場,明(周五)上午九時在金酒公司舉行開幕式,進行作品創作、交流、發表。在文學與書畫之美的互動與交流中,「品酒論文章」活動,將為建國百歲生日的金門見證藝術作為文化傳承使命的一刻,也為迎接走過一甲子的金門酒廠演奏出更豐盛的酒文化樂章。
金門一地的地理與人文之奇,文史學者龔鵬程曾為文〈海上有仙洲〉,形喻「這個孤懸廈門外海的小島,曾有海盜來往,也有大儒駐足;土地荒瘠,耕稼不易,卻又文風鼎盛;僻處南方,而竟遍地高粱,宛若北邊;迭經戰亂,反而造就了一座海上公園的迷人風光。諸如此類矛盾的形象,錯綜交疊,展現了金門特殊的魅力」,龔文中,魅力金門的形成,特別點出了「僻處南方,而竟遍地高粱,宛若北邊」的金門高粱傳奇。
高粱是世界種植面積第五大的糧食作物,用來釀酒更是醇美甘淨沒有干擾;尤其適合釀造白酒,是以東方白酒中最好的白酒品牌多係高粱主釀,形成深厚、影響深遠的白酒文化;自古以來,白酒與詩詞文學亦緊密結合,唐人王績曾作〈醉鄉記〉,描述醉鄉風光,猶如夢鄉;再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文人詩酒風流,多少流傳千古的詩詞書畫,也盡在各家暢飲佳釀白酒之後,靈感驟發,一揮而就。因之,品酒論文章,酒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上至縉紳,下及詩人墨客、販夫走卒,各自扮演不同的意義。
在烽火戰地與昇平之境走過甲子歲月的金門酒廠、金門高粱酒,酒名甚熾,也成了金門最大的產業,並造就了白酒之鄉。透過金門酒,軍旅過客、島嶼中人、島外遊子,牽繫共同的土地情感。
金酒已成了兩岸,乃至可以走向世界的白酒金字招牌。但我們探究酒鄉的文化,底蘊文學內涵,總有不足、待深化之處。二○○○年、二○○二年,金門縣政府、金門酒廠曾推動「詩酒迎千禧,兩岸文藝會金門」、「酒香古意:金門詩酒文化節」,建立起金門獨特的「詩酒會」、「詩酒節」文化口碑,並且留下諸如詩文、書畫佳構,今陳展於金門陶瓷博物館的數百件名家彩繪、破墨,以及金酒文化園區的詩碑,亦多活動產生的精品。唯惜,可以持續發揮酒文化力道、刺激產業觀光的詩酒會、詩酒節已近十載未接續。
詩書酒的匯聚,期待《品酒論文章:金門傳奇60風華游於藝》藝文盛會的啟動,能再次連結上中輟多時的詩酒會、詩酒文化節,讓浯洲的酒香飄得更久更遠,再次綻放金酒的新世紀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