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希望打造新金門﹗
金門各界日昨舉行新春聯合團拜,李縣長與縣府各單位主管及各鄉鎮長等互祝新春快樂,並提出新年期許。李縣長期許掌握金烈大橋、小三通通關大樓新建工程及水頭碼頭、提升飲水及醫療水準等建設時程,全力以赴。
在過去的一年裡,金門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轉變,因為李縣長劍及履及的要求,催生了金門大學、金烈大橋,建立了縣民服務中心、縣民熱線,更將縣長信箱、民意反映等,以更系統化、資訊化的方式列管執行。相信多數縣政團隊成員都感受到了被推著前進的氣勢與壓力。但也誠如李縣長於給縣政團隊成員公開信所言,因為地方小,服務才要更好;因為地方小,才有勇於進取的必要;因為執著於這樣的理念,也讓我們相信金門未來會愈來愈好。
盱衡金門的改變,我們必需深刻的理解,金門的未來正掌握在我們的手裡。在民主化的制度及社會裡,順應最大民意的公益需求,將永遠置於第一位;因為背負著這樣的民意期待,公共政策只會愈來愈明朗,便民機制只會愈益強化。新春伊始,在金門關鍵發展的一年,我們謹提供以下面向,供有識者尋求更精粹的答案。
其一,金門之定位。這個議題許多人已經談過許多,無不著眼於兩岸區位優勢,為對立解套,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然而,我們卻以為馬英九總統在大選前對金門選民的承諾更是一語中的。馬總統直言:「兩岸逐步走向和平,金門應快步發展。」快速的腳步有多大,發展的範疇有多廣,自然得由政務官提出政策,事務官據以踐履,但是有一個前提卻是亟需確認的。此前,公部門理應花費更多的時間及精力,去傾聽在地住民們的心聲,甚而應該舉辦更多的研討會,建立制度化的學習機制,教育住民們了解自己立足土地的珍貴,從而論述出歸屬於集體公益的發展定位。金門或許真的不可能遺彼岸而獨秀,但卻必需發展出自我的明確「性格」;讓這個「性格」來告訴我們,該往哪裡走,走向何處去。
其二,行政之績效。不可諱言,在李縣長「工程師治縣」的施政主軸下,扎實的數據、明確的績效將大幅的取代冗長的政令文宣;此固然取決於執政者的卓越領導,更顯揚於縣政團隊的將士用命,然在經費日見充沛、業務日益擴展的同時,也同步體現了縣府辦公處所狹小、民眾洽公不便,以及眾機關單位日益分散,拖累行政效率的事實。往昔,幾任縣長均有喬遷縣府,肇建綜合行政園區之議,最後卻都不了了之。我們以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猶如新北市政府計劃透過都市更新方式,打造原本新店區公所所在地的機關用地與周邊機關蛻變為「新北市南區行政生活園區」一般,縣政團隊也應從市場趨勢及不動產開發的角度,重新調整現有機關都市計畫的功能與定位,引入綠能減碳、人本交通、便利機能、健康生活及環境共生等規劃理念,思考創建「綜合行政園區」的可行性。
馬總統曾自嘲,「當家三年,連狗都嫌。施政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讓民眾滿意;服務有起點,滿意卻沒有終點。新春伊始,萬象更新;懷抱著「建設金門,福利鄉親」的心情,我們更期待縣政團隊有更亮眼而傑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