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文化特區國際觀光島
──正視李錫奇在國策顧問會議向馬總統的金門文化建言
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後所進行的內閣改組,金門籍的社會學者薛承泰獲留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有助於持續扮演金馬與中央溝通橋樑的角色;國立金門大學積極爭取擔任副校長的作家龍應台,最後捨金大出任文建會主委,重視金門歷史區塊、文化發展,曾為金門寫下〈四千三百年〉,也在「金門高峰論壇」為閩南語、閩南文化獻言的龍應台,此次掌舵全國最高文化事務,預料也將用更多的心力關注金門。內閣之外,金門籍藝術家李錫奇再獲續聘總統府國策顧問,在馬英九連任總統所召開的第一次國策顧問會議中,建請「中央主導成立『金門文化特區』暨推動『國際觀光島』」,獲得馬英九總統重視、列為重要提案,也讓文化結合觀光的金門島嶼特質,有了個新的追求的方向。
二○一二年元月二十日下午五時三十分,馬英九在總統府主持的國策顧問會議中,李錫奇當場發言提出「金門文化特區」、「國際觀光島」一案,他指出「金門戰地之名聞名海外,在國際與兩岸人民之間,具備極高的知名度。現今『區域合作與共生』成為國際戰略主流思維,金門也從『反共前線』轉變為以『百年和平』做為永續發展的大願景。其便利之金廈航線,必成為兩岸貿易、觀光、文化藝術交流的大絲路」。
李錫奇進一步向馬總統說明「金門具備龐大文化資產,蘊藏文化創意產業豐富資源」所包括的六大條件:保存最完整之閩南傳統聚落,獨特僑鄉文化,特有產業,豐富民俗景觀,源遠的歷史文化,全球僅存之冷戰遺跡。
歸納、分析李錫奇所提金門作為「文化特區」的內涵,在於「閩南文化」、「僑鄉文化」與「戰地文化」的統合。金門有保存最完整的閩南傳統聚落,聚落中的古厝、宗祠、廟宇,充分反映本地的宗族文化關係,為大陸、台灣社會罕見;金門有獨特的僑鄉文化,緣起於明清到民國,金門人遠渡海外至東南亞一帶貿易經商致富後返回原鄉留下大量僑鄉建築、文化空間;金門有高粱與陶瓷特有產業,金酒可打進兩岸走入國際市場形塑白酒文化,陶瓷可深化土地與藝術性再造閩台僅存的唯一官窯文化;金門有豐富的民俗景觀,保存完整、傳統的歲時節慶、祭祀慶典活動;金門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文獻記載兩漢時代即有先民開發金門,歷唐、宋、元、明、清,從朱熹講學到進士輩出,文風之盛,超越中國其他島縣;金門有全球僅存的冷戰遺跡,碉堡、坑道、陣地、精神標語,見證了戰爭、戰火、戰地的冷酷無情,也訴說了和平的人類普世價值。
古稱浯洲、浯島的金門,開發史遠早於台灣本島;也由於地理居中國南方海濱咽喉,在以往兩岸政治競合的時局,難以避免的被推向軍事防禦的戰略位置,致戰爭的幽靈長期盤旋於金門的歷史時空,尤其在近代,國際冷戰的零和關係中,作為兩岸冷戰主要戰場或中華民國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政權防衛線,金門化身世人眼中戰雲密佈、烽火肅殺的「反共前線」;如今,隨著全球政治、國際戰略走向「區域合作與共生」的主流思維,金門也從「殺戮戰場」轉變為「和平廣場」的兩岸溝通橋樑,頻繁的交通、交流,通過金門,帶來兩岸和平的契機。
國策顧問李錫奇建言以「金門文化特區」、「國際觀光島」做為金門未來發展的方向,在於做為扭轉戰地刻板印象、實踐兩岸和平的起點,也是建築師李祖原以「和平聖地」規劃讓金門在「兩岸交流與世界和合兩大意識匯流」的大時代下作為永續發展的大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