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解決醫療問題亟需中央支援人力與經費

發布日期:
點閱率:764

一天內一次以軍機後送十一位病患事件,以迄於今,讓金門醫療議題甚囂塵上,醫療問題面面觀,原因誠非單純,大家都不樂見。不惟鄉親「關切加倍」,亦且咸表焦慮,已經到了集思廣益,釜底抽薪,非要迅作對症下藥,立即加強改善時刻。因為繳納同樣健保費,得不到同款醫療資源,苦痛在心之民怨,正在與日俱增。
無可否認,金門醫療問題,長期一直存在,要說「原地踏步」,沒有進步,有人不努力,有誰能力不足,實有偏頗,並不公允,然而金門醫療路途坎坷,走得辛苦,有多少人投入心血爭取,久久猶未臻理想,則是不辯之事實。
醫療問題不容忽視,培養一個能夠上線醫師並不簡單,因而醫師「在地化」何其重要,唯有治標而亦治本,才能永續服務與發展。茲當大家殷切期盼「在地」醫師群留在家鄉提供優質服務之際,尤其不宜吝惜給予肯定與鼓勵,否則只要良醫求去,問題再現。
再說:金門醫療體系經過連番「改制」與「改革」,其來有自,每次改制,旨意不變,都在謀求提昇醫療服務品質,為民眾健康生命把關,任何一項改革也都在為社會大眾著想,希望做到更好。如今事與願違,且與民需落差至大,就事論事,原因無它,關鍵就在「人力」與「經費」不足。凡此胥賴中央與地方一條心,付諸實際行動,期以竟其事功。
行政院衛生署長邱文達指出:金門醫療問題,已經訂有努力目標,應由衛生署成立一個小組,結合縣政團隊與署立醫院三方面共同努力,言之有理,入木三分。換言之,署立金門醫院才是主要「動」力,縣府團隊則是「推」力,真正能夠發揮立竿見影之效者,應是衛生署伸出援手,給予「拉」力。如果三者構成經常對話平台,想法做法一致,使之步入正軌,快速到位,應非困難;反之,步步皆難矣!
金門醫療問題浮上檯面,各方責難與期許兼而有之,其實縣長李沃士上任以來,念茲在茲,四處奔走,府會聯手,各方合作,一再提出呼籲,爭取中央協助腳步不曾停歇,儘管依據法令與制度及專業層面而言,行政體系能力有所不逮,然其不斷下情上達,並將民眾心聲傳送至中央部會,先後促成三位衛生署長來金進行訪視,一致認為「醫師在地化」、「醫師動,病患不動」之構想,應予早日實現。祇是所謂之「動」,鄉親感受不同,大家可曾記得此前地區媒體報導過一則新聞,指出縣立醫院改隸署立醫院後之醫療品質與服務態度普遍提昇,鄉親滿意度快速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在此要問,何以此期間招牌依舊,民意反映出現逆差?民意對於金門整體醫療品質與服務滿意度,竟然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已。凡此要說金門醫療全然沒有問題,應說還有一段加強改善空間,責任歸屬歸之任何一方都不公平,因而「釜底抽薪」之計,大家應在補足「人力」與「經費」籌措工作上下功夫,至盼中央支援「人力」,而亦支援增加補助「經費」,才能真正提昇金門醫療品質,將金門醫療問題深度解決。
欣見行政院衛生署長邱文達順應民意,苦民之苦,言而有信,畢竟早年曾在金門支援醫療作業,有份深厚情誼,此次親自率員來金,針對金門醫療事務進行全面體檢,則是全國性醫療評鑑另次實際行動,亦且經由簡報座談達成多項共識,未來金門醫療定向定位大致出爐,不久將有一次「醫療論壇」就會更為精準確定。再者,或許不久就有一批醫師生力軍進駐金門服務病患,有刺激就有反應,純就維護金門鄉親健康生命以觀,具有重大意義,誠然值得肯定,贏得鄉親一致感激。但願此次金門醫療體檢,成為金門鄉親「心想事成」、「藥到病除」之良方,不再是止於言而是起而行,也讓大家「無感」變「有感」,凡此也是行善積德,勝造七級浮屠。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