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悲慘世代
日前一本名為「搶救35歲」的書籍在我國出版,這本於二○○九年由日本NHK電視台、三菱綜合研究所合作,針對一萬名日本卅五歲世代(卅五到四十歲)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的調查結果,並試圖找出解決這群手握十五張證照找不到好工作、四十歲結婚成家是常態、雙薪家庭也只敢生一胎、房貸要揹到七十歲的「悲慘世代」所面臨的困境。然而,日本悲慘世代這些問題,看起來似乎心有戚戚焉,某些程度上也值得我們借鏡。
日本NHK電視台認為,廿年後的日本是由卅五歲世代所負擔,他們就是日本的未來。而這群一九七○年代出生的青年(即所謂的六年級生),在經濟起飛的年代成長,看似幸福卻背負日本社會結構中各種惡化的經濟與人口趨勢。他們的父母工作穩定、卅五歲前已擁有幸福家庭;現在他們許多人卻是單身寄生族、派遣員工;有正職的忙起來不准休假,閒時又被迫休無薪假。許多人到了四十歲還不結婚,不是貪圖單身自由,而是無法負擔,他們稱之為「悲慘世代」。
我國目前無論是政、商、學各界檯面上的人物中,充斥著五年級生的面孔,六年級生也以接班人之姿逐漸嶄露頭角,不可否認的,卅五歲世代不僅是日本的未來,相信他們也肩負著全球的未來。反觀台灣的六年級生,同樣也面對著相類似的悲哀,三月廿二日主計處公布今年一月份物價上漲百分之二點三七,而民眾每個月的經常性薪資平均為三萬七千零六十四元,扣除物價漲幅,實質薪資只剩三萬四千兩百零五元,不但比去年同期縮水近五百元,更退回十四年前的收入水準,而鄰近我國的香港與同期相比則是漲了百分之八點五,真是人比人氣死人!我們來替目前七年級生上班族算算看,若每天在生活、交通上的花費三百元,一個月即需支出九千元,水、電、瓦斯、電話、網路通信…等雜支林林總總算上五千元,再加上離鄉背井在外地打拚租房子月付萬把塊,一個月來開銷起碼兩萬五千元跑不掉,這還不包括其他休閒娛樂費用,再依主計處公布的經常性薪資來扣除,每月能存到一萬多白花花的新台幣就算了不起,如果想買個房,以一坪要價卅萬來說,得存整整五十年才買得起一間二十坪的套房,其中還有將近一半的公設比,到時都已是白髮蒼蒼、齒牙動搖的八十歲老翁、老婆婆,更別提還有沒有能力教育下一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宗弘根據平均國民所得的成長數據指出,台灣跟日本的距離是十三到十五年;這代表十五年之內,台灣可能就得面臨與日本類似的嚴重問題。由此窘況看來,不用等到十五年,現在就已經開始,而「『明天的台灣』可能比『明天的日本』更悲慘!」。
現在根本問題在於,企業為降低成本,以勞力密集的就業需求中,大為減少支領「經常性薪資」的正職員工,改為聘僱短期工,尤其目前外勞人力市場充裕的情形下,「外勞」相對比「台勞」便宜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基礎下,失業率不降反升,調整薪資結構似乎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政府活絡經濟,促使企業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政府與企業間達成互助的共識,並且搭配監督機制,避免企業「偷吃步」,彼此通力合作才能穩定發展。另外,「搶救35歲」一書中提及NHK找到一個逐漸沒落的林業村「西粟倉村」,村長將村中空屋便宜租給育兒家庭,兩年內吸引十五個家庭搬進。這些家庭則在村中林業找到工作,為傳統林業注入活力,逐漸改變著西粟倉村沒落的命運。這提醒我們,適切適法的找出在地優勢,創造機會,我們就可以比別人更突出,擺脫凋零的命運,也為百姓找到出路。日本正在搶救他們的悲慘世代,而我們,應該做些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