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島嶼影片發聲
透過紀錄片呈現金門的歷史面貌、土地變化,說自己的島嶼故事,並且能獲得獎項肯定,繼董振良執導的錄影帶作品《長槍直入》摘下一九九六年「金穗獎評審團特別獎」,時隔十六載,唐振瑜導演的《落番》再於二○一二年奪下第三十四屆「金穗獎最佳優等紀錄片」。從刻繪戰地時代流彈血淚史的《長槍直入》到描寫金門人移民南洋悲歡史的《落番》,無論是小成本的錄影帶或高成本的電影製作,能在不同的年代得到「金穗獎」肯定,也印證了只要敘事動人、議論清晰,金門的故事題材,總有受矚目的時刻;另一值得以「金穗獎」為時間軸觀看的面向是,金門的紀錄片、影視環境與人才,近二十年來,出現了那些驚喜與失落,那些不足與有待振興的方向?
金馬甫告解嚴的一九九五年,由董振良、周美玲分任正、副導演的劇情紀錄片,打著「第一部金門百姓電影」,標舉著「金門電影元年」的《單打雙不打》在金門首映,隨即展開台灣、海外巡映,引發了諸多回響、討論,影評人李道明從《單打雙不打》影片中再看到金門歷史與電影環境的困頓,他說「金門不論就地理位置、政經地位,或文化脈絡,長久以來都是台灣的邊陲,更何況過去一百年來金門向來沒有自己的電影傳統,因此要在金門進行獨立電影的製作,本身就是一件百年難得一見的事」,在漫長的戒嚴、軍管情勢下,缺乏主體性的金門,使得金門人無法掌握自己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命運與方向,「影像媒介」與「文化論述」更是貧乏,因此,訴求「獨立製片」的《單打雙不打》成了一個可貴的開始。
進行非商業放映,但受到廣大議題關注的《單打雙不打》,無疑劃下了「金門電影元年」的一道曙光,也提升了金門紀錄片的能見度。
《單打雙不打》後的十多年來,金門再出現了多部仍以董振良為主力拍攝的紀錄片、影片,諸如《X島嶼之兩門相望》、《解密八三一》、《火車在海邊游》、《金高粱》等,內容從戰地環境紀錄到小三通,乃至對解嚴後社會現象的批判;本土觀點的紀錄片外,也有台灣導演前來金門拍電影,唐振瑜的《星月無盡》、黃朝亮的《夏天協奏曲》,或如張作驥的短片《穿過黑暗的火花》、黃朝亮的電視劇《戀夏38℃》,亦有部份金門取景之作,如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徐立功製片的《飲食男女續集》等,頓時之間,金門像搭起了一座百花齊放的影視基地,也多少炒熱了一些景點,連國際導演侯孝賢、蔡明亮都親臨金門考察拍片環境,侯孝賢還率領金馬獎執委會一行抵金評估辦金馬影展的可行性。
看似熱絡的金門影視現象背後,冷靜思索,紀錄片或者電影、電視劇,真正能引發共鳴、討論、口碑,並且創造票房的片子不多,探究箇中原因,拍攝資金不足、好劇本難尋,以及金門鼓勵拍片取景的獎勵制度未臻成熟等,都可能是影響因素。
資金、技術等現實條件外,發掘、培育金門本土影視人才,亦是迫切的課題。檢視這些年來的影像作品,本土誕生的董振良與來自鹿港的唐振瑜,不論是獨立製片或官方補助,他們形成了兩股不缺席的主力,《單打雙不打》在本土有口碑,《落番》在海外有效應,兩位不同背景的導演,紀錄金門的情感與用心,殊值肯定;他們之外,我們卻也發現影視人才斷層之虞,能夠投身金門故事拍攝紀錄的人才太少了。事實上,深具金門土地情感與導演功力的人才不缺,像以《家園》獲紐約影展紀錄片金牌獎的張煥宇、以《指月記》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黃庭輔,都是出身金門的優秀導演,地方應思如何讓這些人才返鄉打造影視產業。
唐振瑜導演的《落番》得到「金穗獎」的肯定,說明用影片文化行銷金門的潛力條件;建立一個優質的影視產業基地,吸引影視人才回流返鄉,則是我們必須努力推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