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迎城隍的文化資源與發展
又屆每年一度的金門迎城隍祭典,地方鄉親開始動員並組織民眾進行活動的準備,從陣頭的裝扮、人員的訓練,各境莫不盡全力辦好年度大事,除了延續數百年來的傳統外,納入現代觀光之規劃,結合鄉親的熱誠,讓祭儀的內容更為豐富多樣,進而使文化傳統與創新思維融合成具有特色的當代地方資產。
文化是持續傳動的,並且是生生不息,每一種文化現象都會因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差異而產生內容或結構性的變化,藉由文化自覺來調整自身文化在社會變遷下的適應性,從而在文化轉型的過程中求得新生,乃是傳統價值得以延續且永續發展的必要實踐。且必須要認知的是,只有在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創新,才能使傳統文化不偏移正軌,亦不脫離當代社會的現實,能適應改變後的發展。
延續近幾年來擴大辦理迎城隍的成功經驗,「2012金門迎城隍~浯島宗教文化觀光季」,又將成為本縣最火熱的祭典與觀光行銷焦點。多年來每到農曆4月12日,金門鄉親總是放下手邊工作參與熱鬧慶典,有旅居各縣市的遊子紛紛返鄉省親或投入這項活動,這樣的傳統已成為金門後浦地區民眾的獨特文化,不論是敲鑼打鼓、扛旗抬轎,或是裝扮為蜈蚣陣的小主角,鮮明的影像與熱絡的氣氛乃無形地促使這樣的文化得以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更是參與者一輩子難忘的記憶。文化的發展乃透過繼承來完成,當傳統的價值藉由節慶的活動與儀式拉近了各世代,也得以建立了傳承的渠道。從現代的推廣與傳承而言,這種文化資本經教育、出版與觀光化的手段能轉化為經濟資本,使傳統文化不單是前一世代的資產,更能影響後世;進一步來看,文化資本可以通過知識的傳輸與培訓,使之轉化為社會資本,而得以擴大建構人際網絡、豐富內涵、凝聚社會的生命力。
但我們也應注意,文化資源很容易在現代化的流行意識中抹滅了「傳統」的真義,過度消費這種集體資產,將可能忽略其蘊含的深層人文價值。我們應將核心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用最適切方式進行保護,因為保護好才能合理利用,並有機會承繼與發展。當完整維護如迎城隍與祭典這種非物質遺產的文化特色,不偏倚流行文化的價值凌駕,並做適當的區隔避免斲傷歷史傳統,才能立基在遺產的真實性保護上進一步善用此等文化資源。
在推動本縣世界遺產登錄之際,擴大理解「金門迎城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整個行動中的價值定位,結合民眾的支持、傳承與創新發展,也將是申遺的重點工作目標之一。我們期待今年度浯島宗教文化觀光季所帶來的文化行銷與觀光效益,也期盼老祖先傳承數百年的文化資源得以善用及發展,價值不墜、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