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閩南文化之美食饗宴
有人說,「旅行,是從一個你待膩的地方,到一個別人待膩的地方」,想來十分貼切。換言之,若能將一個地方建設成連在地人都不會覺得膩,不僅沒人會願意外移,連外地人都想移民進來賴著不走了!這才是觀光行銷的最高境界,固然難,但世上甚麼事不難呢?宣傳模式中的「口碑行銷」相當強大,廣告做得再好,想方設法把遊客拉來,若一些配套措施不完善,讓人悻悻然而歸,肯定沒好話。是以,「說」的簡單,要「說得好」可不是那麼簡單;「做」起來難,要「做得好」更難。一個地方的旅遊業發展門檻最低,最容易為人所追逐的項目,莫過於當地名產,夜市、小吃街總是觀光客趨之若鶩的觀光勝地,許多風景區也避免不了有攤販陪襯,諸如:台中逢甲夜市、高雄六合夜市、墾丁大街…等,每逢旅遊旺季,總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人潮,街道上萬頭鑽動、車水馬龍,好不熱鬧,自然也替當地帶來數不盡的商機。講到吃,金門雖然沒有固定、出名的夜市,卻也不乏令人津津樂道的好味道。抓住饕客的味蕾,抓住好口碑。
人稱中國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我國金門也不遑多讓,也有數不清的寶,大致將其區分為閩南特色三寶:粥糜、貢糖、高粱酒;金門小吃三寶:麵線、芋頭、牛肉乾;海鮮三寶:沙蟲、花蛤、鮮石蚵。品嚐「粥糜」時撈不到米粒可別以為是老闆忘了放米,金門粥糜特殊之處,便是將米粒和熬至融化成米湯,與配料的味道融為一體,其滋味濃郁、好消化,再配上一根厚實有嚼勁的油條,不僅飽足又營養;閩南一帶好吃花生,就像廈門著名的沙茶麵放的不是台灣熟悉的牛頭牌沙茶醬,而是鹹口味的花生醬,我縣花崗岩遍佈,土壤貧瘠,紅土壤地質讓金門所產的花生口感、香味都堪稱一絕,所製造出的貢糖風味名聞遐邇,各個風味獨具,講到土豆就想到下酒良伴花生米,如此便一定得提提好酒│金門高粱酒,白酒不是閩南人的專利,但貪杯卻普遍是東方人的習性,金門拜花崗岩地質所賜,孕育出的水質獨特,釀出的高粱酒質濃烈醇厚,有別於隸屬對岸中國境內閩南地區的所有酒類品牌,不用添加香料就可香醇無比。
前述三項屬於閩南特色風味的珍饈,已十分有名,另外還有一些小吃也相當特殊,因風力強勁造就的金門麵線,口感有彈性、帶清香,烈嶼鄉培育的芋頭鬆軟綿密,芋香味特別濃,烹調以清蒸就足以令人回味再三,還有本地自養自產的黃牛肉,牛隻在金門好山好水的環境下生長,餵養以高粱酒糟,其蛋白質含量豐富,不需瘦肉精就很健壯,製作出的高粱牛肉乾既營養又好吃。最後提到海鮮三寶,因金門過去戰地政務時期,沿海地雷遍佈,海域險無人煙破壞,故而乾淨無汙染,對於生長環境相當有潔癖的沙蟲,便成為金門獨有的一種海產,且其膠原蛋白豐富,十分健康營養,花蛤產量豐足,到海灘去挖,隨處可得;另外,李沃士縣長常以雞肉比喻蚵仔,台灣本島的蚵仔就像飼料雞,體積雖大,但較軟爛,但金門的石蚵就像放山雞,看起來雖小,但肉質緊實有彈性,少腥味多鮮甜,自是不能放過的美味。
金門的特色小吃不少,其實若能舉辦一個「金門小吃節」也未嘗不可,此次縣府趁著迎城隍熱潮順勢推出的「金門小吃王競賽」就是一個好的嘗試與開端。現階段島上沒有一個定期有規模的夜市,然而,單就目前臨時聚集性的小規模來看,已是天天人滿為患,裡頭的攤商不少來自台灣本島,如果整合部分台灣小吃與我們本地特色小吃擴大辦理,展開一場以金門風味為主體的「美食饗宴旅遊季」,有系統地規劃行銷策略,比如編寫順口溜作為供人琅琅上口、易於記憶的宣傳口號,再配合一些像是「畜牧體驗營,餵牛送肉乾」、「農場挖芋頭,開心挖到寶」之類的創意小巧思,這種「吃的旅遊」,可謂「有呷擱有抓」,也是十分多姿多采,期待一場別開生面又盛大的美食觀光,創造金門在閩南文化中別具一格的美食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