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島嶼的史實與交流發展

發布日期:
點閱率:784
字型大小:

第二屆金門、澎湖、東山三島交流論壇暨書畫攝影展日前於本縣舉辦,進行三島之旅遊座談、文化論壇等各項交流活動。回顧閩南島嶼的發展,在歷史上,明洪武20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的築城而聯結金門與東山兩島,於是在金門設立金門鎮守禦千戶所,在東山設立銅山守禦千戶所,致使兩古城互為犄角;次年,進而於澎湖設立巡檢司,共同防禦閩南海域。明末清初,鄭成功、鄭經父子抗清期間經常往來閩南沿海金門、東山等各島,並曾守備澎湖23年。
1949年後國軍駐守金門,由胡璉為主領導的國軍成功阻攔共軍的襲擊,而國軍則於1950年由東山轉進台灣時帶走4千餘青壯年,而有日後東山島「寡婦村」之悲淒故事。1953年國軍之島嶼作戰,則以金門為基地,由胡璉所指揮的反共救國軍及海空軍、陸戰隊協同反攻東山島,卻因聯繫失誤、軍種間協調不足,國軍死傷慘重,兩岸敵對分隔的歷史自此糾結數十年;而澎湖,台灣海峽中的兩岸中繼站,1949年後延續移民史的中轉性質,在兩岸緊張對峙時成為援助金門防禦共軍的最佳伙伴。20世紀的故事,讓三島在歷史洪流中顯得特別哀怨,但隨著兩岸和平的機遇,三島終能排除人為的空間阻隔,再度以歷史情感及島民天性結合在一起。
當今世界各島嶼的發展上,多數倡議以觀光發展為核心,金門、澎湖與東山三島亦分別計畫推行國際觀光島,三島站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島嶼的環境資源將更能發揮其特色。然而我們應注意的是,小型島嶼乃相對大陸型地區為較固滯的社會,卻常因鄰近經濟體快速的發展,使原本遲緩的經濟跟隨活化,束制的建設獲得鬆綁,發展熱潮可能在短時間內危及整體島嶼環境,其主因是小型島嶼之資源有限,其所發展之產業供應鏈縱深不足。整體而言,小型島嶼乃屬淺碟型經濟,是無法承受爆量之經濟活動或支撐大型產業,此種經濟型態可能在瞬間巨量的熱潮下,造成社會、環境之突變與惡化。當我們期盼觀光的熱潮成為發展主軸時,亦須注意島嶼的資源承載能力。以金門為例,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後,經濟、社會、環境等各層面皆已產生本質之變化,由於小型島嶼人口少,面積有限,社會經濟與環境對重大政策十分敏感,反應亦快速呈現,特別是地產與環境開發對小型島嶼各層面之影響相當激烈,這對非島嶼居民而言是難以理解的。
兩岸三島在過去低度的開發下有著良好的資源與環境,在21世紀的當下,我們走出兩岸歷史的情仇,未來應立基於既有的歷史文化及人文資產上,適度運用環境特質,打造島嶼旅遊與特色觀光。我們希望,三島當藉由兩岸三通的便利相互串連,深化交流合作,謀求島嶼共同特色的發展和利益契機,在永續資源應用的概念下,創造共榮共贏的新局勢。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