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推動國際化教育趁勢而行

發布日期:
點閱率:796

金門地區隨著小三通以後大力發展觀光產業,國際化的腳步也積極跟進。李縣長政見十二項建設中:「推動托兒教育,建構英語村發展雙語小學環境。」教育局據此積極規劃,先是於2010核准開瑄國民小學開辦「雙語課程實驗計畫」,2011更邁開大步,一口氣推動7所中小學設置「英語情境教室」、建置「英語教學資源中心」(擬擴大為英語村),並且推動「活化英語課程」。
  李縣長的遠見,延攬辦學績效卓著之吳友欽先生,膺任副縣長,以其曾親自操作國際化學校之經驗,來協助地區推動國際化教育,可以樂觀期待。
隨著全球化腳步,國內許多學者、專家大力疾呼,加速中小學多元語文能力,尤其是強調注重英語教育,才能趕上國際化,才能顯示競爭力。
所謂「國際化教育」或「教育國際化」,均以全球化視野投入教育內涵。
美國教授瑪麗費德指出,「今天的教育要教導年輕人了解整個世界是相互連結的,教導學生從其他人的不同觀點來看這個世界」。
國內學者李家同教授指出,真正有國際觀的人應該對全人類發生的事情,都有廣泛的興趣和關懷,不能夠「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同情台灣,而台灣卻不去同情第三世界。」世新大學李振清院長說:「如果沒有早期的人才外流,就不會有後來的人才回流」,「對於世界的知識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可見國際化已經不再是少數社會菁英的專利,而成為每個學生都必須獲得的基本教育。因此,國際化教育必須更普及,而且向更低的年齡層扎根。
雖然教育部頒佈「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制訂「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IEP),擬訂「課程發展與教學類」、「國際交流類」、「學校國際化」、「教師專業發展類」」等四種補助計畫,鼓勵各中小學申報。觀諸教育部所訂定方案,有利於大都會型學校申辦,並不適用於金門離島。譬如申請學校要檢討近1-2年辦理國際教育的質與量情形、提出未來推動策略,這對於從來不曾辦理之金門地區而言,根本做不到。如果我們提報招收大陸學生、海外僑生、東南亞學生,或者延聘外師,就要受制於教育部等相關部門之阻隔,延宕時日。
我們認為教育部的規定可作為參照,但如想突破現有教育框架,必須在法制面尋求解套,方能營造靈活的國際化教育。以現在金門的條件,尚未完全國際化,吸引不來國際學生。
為了推動金門國際化教育,宜延續及推廣開瑄國小雙語課程模式,使更多學校一起串連辦理,並經營「學校國際化」,成立國際學校;同時開發國際化之「課程發展與教學」,並辦理國際學校間之聯盟、交流、學生或教師交換等「國際交流」。
為了地區多語教育能夠永續經營,達到發展國際觀光產業的要求,勢必建置可長可久之國際語言教學情境與措施。
從「離島建設條例」修訂,以扶持離島地區教育文化,使其能靈活且永續發展作為實施法源依據。過去已完成之離島建設方案,偏重有形的硬體建設,反觀軟體規劃投入太少。包含國際化人才教育、文化創意產業之扶持等,這些才能奠定可長可久的金門文化基石。
根據以上修訂條款,授權金門縣政府可經由地方自治法規精神,自主核辦成立「國際學校」,或開發「國際化教育課程實驗」。最近金門縣已通過「金門縣公立學校委託民間經營自治條例」,同意由金門縣政府以委託方式,准予私人興學。此為催生「國際化教育」之有利法源。設若中央同意核辦或補助,再整合金門地方政府與民間力量,並投入金門酒廠之營運成效,以文化基金會名譽,或委託金門大學協辦,以公辦民營,或委託民營方式,試點試行國際化教育。
世界是孩子們學習的教室、未來工作與生活的場域,而語文能力是學習適應環境的最佳利器,也是最關鍵的競爭力!金門下一代的競爭力,關鍵在國際化教育,請趁勢而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