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品德與環境倫理
「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五百多年前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這一席話,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作為基礎建設的中小學教育。而當環境倫理演進到以生命中心之倫理時,開始主張尊重生命個體,即使對無語言能力的生物,人類都需給予道德考量。由以上所述,我們可以認清一個事實:人格的養成在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與環境倫理。其核心價值是尊重「環境倫理」。在人們面對多元社會與多元文化的衝擊下,以人為本的「環境倫理」共識亟待建立。因此我們必須提倡多元智慧能力以肯定每位個體的存在價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鄉土情懷的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公民。
品德原本就是一套不成文的社會規範或價值理念體系,適用於在社會群體中發展的每一個人:約束他自身以及與他人之間互動的行為,目標在避免相互為惡或造成互相的傷害,而環境倫理也正是如此。如果人類的平等是基於利益平等的原理,同時也作為人與其他物種間相處的道德基礎,則生命主體都會有傳承及存在的價值,值得人類尊重。史懷哲也認為每個生物都具有生存價值,人類正確的行為就是對每個有生存意志的生物給予道德尊重。而泰勒是尊重自然倫理學說(1981,1986)最完整的理論,他認為尊重自然與環境,就是人類以生命為中心之天賦價值。
品德教育與環境教育屬教育本質之基礎工程,兼顧知善、好善與行善之全人教育,亦是對當代社會文化持恆思辨與反省之動態歷程,所以此刻能循教育管道,強化具時代意義之品德與環境教育,促進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之良性循環,確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學校教師運用適切教育內容與方法,建立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生活習慣與環境倫理的自省能力,培養成為有教養與文明素養之公民。提高生命的熱情與價值,對這一代的學生而言,是格外具有意義,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社會的關注與期待,當他們對自己的生命有了深切的體會,可以進一步將熱情分享給朋友,將價值提供給他人。這不僅是生命教育的議題、生命本質的探討,也是品德教育與環境教育的生命重要課題。
我國目前國民教育水準普遍提升,但在生活習慣及行為上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水準,亂丟垃圾、煙蒂、飲料罐、紙屑…等,到處都有,尤其都是年輕的學生朋友。雖然學校教育都一直宣導、防範、輔導,相關機構也都訂定一些法令規範,但其成效仍然有限。究其原因,不外是家庭到生活習慣之養成教育不足與社會教育薄弱,當然還有學校教育功能不彰之隱憂。這些原因可說都是當前民主、自由之開放所造成,如何透過環境倫理,引發品德教育的思維,培養高素質的國民,將是我們當前教育的重要任務。
馬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中提到國家發展的五大支柱中的第三大支柱「打造低碳綠能環境」提升國際競爭力。因此當我們正積極賣力的推動國際觀光綠能低碳島的同時,希望能同時提升整體公民環境倫理素養與品德教育,讓金門成為一個有軟硬實力兼備之觀光綠能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