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觀光品質當先提振公共道德
今年年初縣府曾召開一次深具意義的校(園)長會議,因為,這是首次以主題式論壇貫串,突破以往提案討論的框架,輔以專題演講;首次將重點放在「品德教育」與「道德教育」;首次由縣長、副縣長共同參與,並且邀請縣府、鄉鎮公所、車船處、教師公會、金門家長聯誼會等相關單位代表與會,且參與層面擴及金大、銘傳、空大與金中、農工等中等以上學校校長或代表。會中也首次有相關單位代表直接挑戰學校教育,提案指出,新廁所門板遭破壞、新公車遭塗鴉,認為學校教育在公共道德上有改善空間。
品德教育本來就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從幼兒而少年,逐級循序漸進,落實於生活實踐。由於社會變動激烈,家庭結構功能減弱,無孔不入的傳播訊息,常使學生價值觀受到扭曲,相沿成習,以搞怪噱頭、特立獨行為尚,背離社會倫常亦無所謂。家庭中受少子化影響,驕寵安逸,任意揮霍,疏懶成性,欠缺責任感;學校中侷限於課綱框架,教師們忙於設計教案與習作評量、負擔校務活動、應對家長各項千奇百怪之管教要求,或懍於少數家長「咄咄相逼」,在「動輒得咎」之餘,只好少管閒事,遇事退縮,視而不見,不重視正向管教;社會上流行取巧自私,短視近利,常常只認「小我」,不容「大我」。
凡此內外因素相互累積加乘,使教育力量受到掣肘,成效不彰,令少數學生品德上「亮起紅燈」。其乖張行徑,小如任意破壞公物、深夜遊蕩、霸凌弱小、對女生性騷擾、粗魯無禮、喧囂爭吵,大如偷竊行騙、吸食煙毒如家常便飯,頂撞師長、偏執難馴。這些輕則移請少年隊管控,重則移入少年法庭,觀護侍候。
雖然金門常有「文風鼎盛」、「海濱鄒魯」之譽,然其發展仍難脫整體社會之趨勢,因此臺灣所見的非常態現象,也逐漸在金門出現。因此我們必須懇切呼籲家長,在親子互動中重視並督促子女,學校亦應負起責任,教育並督促學生,行為應符合公共道德,例如上下公車,當先下後上,勿爭搶座位,勿霸佔博愛座,禮讓老人、孕婦等。在公共空間,不塗鴉、破壞公共財物,注重衛生不製造髒亂;在觀光據點,有機會遇上觀光客,更應主動表現親切好禮,遵守公德。
對於青少年,應約束其作息正常,在家長與老師薰陶下,能做好時間管理與情緒管理,做個「成熟我」。並且懷抱對社會的責任感,透過家庭與學校教育,培養未來的公民意識與治事能力。此外,亦應全面推動友善校園,實施人權法治教育,輔以環境教育,引導學生關心社會公益,投入一己之力,捍衛公共空間環境,愛惜公物等。
品德教育是改變社會風氣的基礎工作。金門向以觀光發展為重,然觀光產業並非只是有形建設,事實上,包含個人的生活素質,社區的整體文化表現,鄉親大人小孩的整潔、有序、守禮、守法、人情味等無形精神建設,才是讓觀光客感動,進而迴牽夢縈的真正關鍵。我們認為,提升觀光品質,必須由下而上,由點而面,從家庭推及社區,從底層漸次醞釀,從核心擴散,也唯有提振公共道德,方能營造可長可久之觀光產業,深化觀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