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傾聽與分享

發布日期:
點閱率:678

傾聽,是一種做人的生活藝術;分享,是一種處世的人生態度。
傾聽代表個人的「淡定」、修為。分享能擴散真誠與愛,具有「與人和睦」「兼善天下」的襟懷。
當總統夫人周美青到偏鄉部落,或關懷弱勢兒童為孩子講故事,與樂團手舞足蹈;當台東的賣菜阿嬤陳樹菊捐出善款,國慶日領頭唱國歌,那是「快樂的分享」;當單國璽樞機主教,罹患了肺腺癌後,藉由「生命告別之旅」,向所有的人見證信仰的力量,和笑談生死,那是「豁達」的分享;當蘇蘭老師頂著化療後稀疏髮絲,散播生命光輝,奔波於兩岸、新加坡、香港等地為國語文播種後往生,那是「生命之美」的分享。
為政者懂得傾聽,要能真正聽出百姓的心聲,以同理心研擬決策,或執行公務。所有公務人員是拿人民稅賦來辦事,不是在做官;所有民意代表,是拿人民的付託來監督政府,為民服務,要聽聞民瘼,反映與協助政府解決問題。兩者都要用心傾聽百姓的需要,興利除弊。公務人員或民意代表能否真正傾聽,前提是否「大公無私」與有「雅量」?
家長生育子女,本該至親至性,然而檢視家庭經營與親子互動,卻發現眾多青少年問題,源自於家長不關心子弟。因為家長都不傾聽,也不分享自己的人生歷練,總認為大人說了算,小孩子的意見不成熟。年輕人如果被稱為「草莓族」,那是因為出自不懂傾聽,也不知分享的「草莓父母」。
校長不傾聽,只會分享交際應酬之能事,校園同仁不感受其親切;老師不傾聽,說教多於分享,師生距離越來越遠;老師不傾聽家長心意,家長不分享親子互動之苦樂,於是「兩個星體擦撞不出愛的火花」。
我們都是凡人,所以練習傾聽是我們的共同功課。勇於分享,平等對待,尊重彼此,社會圓融,氛圍和樂。
當主官與所屬對話,請先「虛懷若谷」,才能彼此感受其誠,傾聽需求,分享滋味;當政者與民眾對話,請先「大公無私」、以「宰相肚裡能撐船」的胸懷,方能體會民瘼,尤其要分享足夠透明的資訊,貼近民意,同理民心的說明,才能化解民怨;教育人員在校園裡,各行職業人士在職場上,有權利的人,請以「光風霽月」的心懷,傾聽同仁或同事心聲,分享生活體驗,營造友善氣氛。因為人生苦短,做長官或部屬,是一時的,做人才是永遠;無聲勝有聲,傾聽才能喚起真誠相待,分享可贏取友誼與尊敬。
如果問我,該如何傾聽?我只能分享。我願意:
閒適之際,傾聽「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憂困之際,傾聽「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幸福之際,傾聽「聞聲疾苦,否極泰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