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門自由貿易區
馬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及「自由經濟示範區」是台灣邁向「自由貿易島」關鍵的一步;台開集團董事長、國民黨中常委邱復生於五月二十四日建議,應優先將離島地區作為「自由經濟示範區」,並擴大「離島建設條例」範圍,賦予「境內關外」精神,提供優惠政策吸引跨國企業投資,帶動離島經濟發展,以具體落實「自由貿易島」概念。接著,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於七月二十五日抵金門考察,參訪台開公司開發的「金門萬象金城」BOT案,江丙坤肯定這項開發案帶動金門經濟發展,有利塑造金門成為自由經濟示範區。最後,是新北市金門同鄉會提出建設金門成為台灣「第七個自由貿易區」的建議案,日前該會理事長黃獻平等人拜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處長陳寶瑞,先提建議構想,並預定八月底安排面見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爭取政策支持。
自由貿易區用在國際上,通常是指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同意消除關稅、貿易配額和優先順序別的一些國家的組合;而用在一國國內,則是指一個或多個消除了關稅和貿易配額、並且對經濟的行政干預較小的區域。到底金門具不具備發展自由貿易區的條件,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面向來做說明:
一、區位優勢。因為位處兩岸折衝要地,金門因此實施戰地政務,也因此受發展箝制達半世紀之久,更因此成為後來小三通的試辦地,營造更多兩岸交融的可能與奇蹟。而此一優勢,能否化身為經濟利益,從絡繹於途造訪金門的客商,便可管窺一斑。最近,最受矚目的投資案,當屬台開公司預計在機場外側投資近三十七億元的工商休閒園區(或稱萬象金城);台開希冀藉此來打造一處兩岸商業交易平臺的用心不言可喻,而其指盼金門成為自由貿易區,為其投資奠基更大效益的用心更是公開的秘密。當下,國際情勢詭譎,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首季降溫,加上油電雙漲因素干擾,台灣經濟如要將國際景氣影響降至最低,需要發掘不同經濟政策可創造的經濟效益,讓離島優先成為自由經濟示範區或便是最好的時刻,也是最簡便的政策手段,而關鍵僅在於,政策能否掌握此一契機。
二、政治干擾。總統大選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率先跳出來表達對總統馬英九連任的期許。他強調,政治要為經濟服務,希望馬總統第2任4年期間,要站在台灣的立場,為台灣爭取更有利的條件,比如兩岸ECFA一定要爭取比大陸與香港的CEPA更有利條件。到底是經濟為政治服務,還是政治為經濟服務?其實我們很容易找到最佳解答:政治應該為經濟服務,因為一切的政治的行為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而經濟行為卻全然源始於政治因素。兩岸交流一直是「經濟熱、政治冷」,壁壘分明的意識型態、政黨惡鬥削弱了台灣的政治實力,更直接影響了台灣的經濟競爭力。不容諱言,金門想成為第七個自由貿易區勢必要先消弭諸多惡意的政治干擾,然而在政治霸凌民意的今日,金門自由貿易區之願景,仍是坎坷未明。
總之,如果博奕是振興經濟的一劑猛藥,那自由貿易區絕對是離島產業一夕升級的靈丹妙藥。以務實的經濟願景戰勝虛幻的政治恐懼,才能根本的提振台灣的競爭實力,而金門自由貿易區或正是重要的轉捩點與觀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