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尋根探源強化兩岸文化知識交流

發布日期:
點閱率:745

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少年中華姓氏源流知識競賽日前在金門縣社會福利館舉行,金門與廈門兩地國小學童透過追根溯源講一個小故事、閩台同根的必問答、姓氏花絮的搶答題三種方式競賽,過程競爭頗為激烈和精彩。在閉幕典禮中,縣政府盧主任秘書頒獎表揚各優勝得獎參賽隊伍,並希望藉以普及姓氏源流知識,發揚民族傳統美德,以及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和情感。
姓氏對中華民族而言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金門縣宗族文化協會近年來致力於蒐羅兩岸譜牒,架構兩岸尋根探源的平臺,便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此次,金廈兩地合辦海峽兩岸青少年中華姓氏源流知識競賽,即是對於姓氏探源的扎根工作,讓孩子們更早、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血統源始、民族歷史,不僅有助於布建更寬廣的知識、關係網絡,對於強化民族意識,提升族群競爭力,更有著正面的助益。
誠然,或有人會將是類尋根探源的活動釋意為邁向「終極一統」。對此,我們必須愷切的言明:這是文化議題,無關政治意圖。歷史,是人類已經發生的事實;縱然不同人等對歷史有不同的解釋,但抹殺血統源始,便猶如將自己視為失根的浮萍。台灣非獨即統、去中國化思維,對民族的健全、永續發展而言,已是極大的隱憂與危機。
從來就沒人限定,中華民族只能有一個國家。政治概念的分歧不應妨礙民族尋根與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意指具有的不同特質文化通過相互間接觸、交流溝通進而相互吸收、滲透,融合為一體,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體系,如現代美國文化就是多種文化融合的結果;民族尋根則屬人理天性,更加無從抑遏。如果我們因為政治理念的分歧便一併割捨民族探源、文化兼容的可能性,對民族整體的發展可說是非常不利的。
以金門而言,宗族文化的發展既有其代表性,更實質牽動著生活軌跡。金門至今仍是典型的宗族社會,鄉親們大多數聚族而居,形成許多單姓村,不單獨村者各姓也多在聚落中建有宗祠,奉祀開基祖和列祖列宗;每回祭祖大典完畢,聚族人會餐於宗祠的「食頭」,更是一項珍貴的傳統與盛事。試問,在這樣的文化基底下,如何脫卸中國在金門文化中的重量?再進一步言,兩岸縱因國共內戰、政治分歧分治了一甲子,又果真能否斬斷五千年的文化淵始與血脈牽連?勿因噎廢食,勿以小失大。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是永恆的,我們是炎黃子孫,是大中華民族的一員,絕對不會因為我們歸屬於那個政治實體而有所區別。
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少年中華姓氏源流知識競賽今年首次採用競答方式進行,競猜活動主題凸顯炎黃二帝創造中華民族族裔的輝煌歷史事蹟,以及各族群衍派的脈絡源流,在世界5大族群的遞衍過程。競賽範圍以中華姓氏歷史淵源與各歷史時期的姓氏變遷、對國家有較大貢獻各姓氏的著名歷史人物與事蹟,特別以海峽兩岸名人姓氏源流相關知識為主。
我們期待是類的兩岸文化知識競賽活動可以更廣泛、更有深度的辦下去。諸如,縣府近年來致力推動的迎城隍、博狀元餅活動,亦可考慮加入兩岸文化知識競賽元素,如此不但可增加活動的參與度及可看性,更可扎根於文化底蘊,讓金門文化更有厚度!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