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夢之歌詩心詩魂伴浯島
──落籍金門詩人鄭愁予《旅夢二十》音樂會所詮釋的生命島嶼意象
「尋醉?/到金門去!/邀飲明月……山海也同醉,/醉得你形骸化入自然連影子也不見。」……曾經在二○○○年「詩酒迎千禧」金門詩酒文化節活動中賦詩〈飲酒金門行〉傳唱一時,之後「情歸浯江‧落籍金門」的詩人鄭愁予,並在擔任國立金門大學講座教授、駐校詩人期間,二○○八年以《旅夢》音樂專輯獲得第十九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作詞人獎,如今,《旅夢》以音樂會型式,二○一二年九月七、八日,連兩晚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登場,凝聚目光;此外,二○○二年「酒香古意」後,中斷了十年之久的金門詩酒文化節,金門縣政府、金酒公司也將在今年中秋節過後恢復舉行。從《旅夢》音樂會到詩酒節復現,不獨是台北音樂、詩壇的盛事,也是浯島詩酒、文學的盛景;其間由鄭愁予所牽動出的一座島嶼情感、所形成的另類人文風景,值得我們再次貼近、探索、耹聽。
落籍金門、講學金大七載詩人鄭愁予八十大壽前夕,金革唱片特地在國父紀念館舉辦《旅夢二十》音樂會向詩人致敬,歌手李建復與周蕙獻聲詮釋、鄭愁予登台朗讀詩作外,由知名小提琴家朱育佑帶領台北室內樂團及人聲樂團演出的音樂會舞台也以演奏、演唱、舞蹈及多媒體形式呈現,允為歷來僅見詩與音樂結合表演的大型音樂會。
從二十一歲的成名詩作〈錯誤〉出發,再收錄、呈現鄭愁予二十首詩作改編歌曲的《旅夢二十》音樂會,製作人張世 偕詩人鄭愁予、歌手李建復、周蕙出席行前記者會表示,過去許多留學生行李中都帶著鄭愁予詩集,因為那不只能解鄉愁,也代表某種年輕人的理想;李建復透露,二十年前唱鄭愁予的詩作,有些詩的深意無法體會,很多歌詞也隨自己年齡增長而愈覺沉靜,像〈旅夢〉這首,近期練歌時的心境已和當年不同,現在更可以體會詩人思念故土、想念家鄉和看見老母的情境;鄭愁予則強調了《旅夢》詩作裡的音樂性,「全世界所有的詩,無論用哪一種語言寫,都是注重音樂性的,只是每個人的音感不一樣」,當年他在美國覺得必須退休隱遁時,接到張世 要將他的詩大量譜成音樂的訊息後,「一下讓我甦醒過來,這對我近年的寫作有很大影響;也讓我重新思考文字和音樂的關係,畢竟詩與歌本是孿生兒」。
在詩創作取得大成就、奠下華文世界詩壇重鎮的鄭愁予,十二年前的金門詩酒文化節之旅,讓他走進了明鄭先祖的土地,二○○五年歸籍金門後,教學、生活、創作的重心集中在斯島,為金門改寫、新寫至少十首重要詩作:〈土〉、〈壕 〉、〈堡、風、旗、你〉、〈當撞響和平之鐘到八百二十三聲〉、〈煙火是戰火的女兒〉、〈大膽島童謠〉、〈橋〉、〈三角形的波浪〉、〈飲酒金門行〉、〈武士夢〉,這些詩作連同〈感覺的射程│金門在望〉等系列小品,結集《和平的衣缽:百年詩歌萬載承平》,並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二○一一年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章,他也將《和平的衣缽》新書發表會,選定在金門大學,藉以傳達他的金門島嶼情感重量,並宣示擺盪在兩岸間,戰爭與和平,「金門島是反戰的前線?正是和平的起點!」
《旅夢二十》音樂會,因著詩人在浯島、詩魂伴海洋,金門成了鄭愁予「旅夢」生涯的重要驛站,而使得這場詩的音樂會也有了金門意象、金門情感,間接照見金門島嶼的詩風景,值得重視、傳唱,並向詩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