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烈嶼發展之策略
金門大橋動工之際,烈嶼的未來充滿了挑戰與機會,值得我們進一步討論。
綜觀國內外發展經驗,交通建設不僅帶來了人員、資金、貨物等有形物質的流動及連結,也有許多無形的衝擊或影響,當然也存在許多機會。如何減少負面衝擊,做好因應的配套,使之成為地方發展的新契機,非常重要。
首先,讓我們討論交通、城鄉環境的衝擊。一旦未來大橋通車,烈嶼空間區位優勢顯然大幅提高,它距離金門首善之區的交通時間將不亞於金湖或金沙鎮,將會成為購置新式住宅或興建農舍的新選擇,晚近烈嶼土地價格的飆升反映了這樣的預期心理。若沒有良好的都市計畫加以引導,勢必降低生活品質與房產價格;環境承載量及基礎公共服務(如水電)的提供是否充足、穩定,都需要進一步因應;同時,現有金門的公車路線如何重整,以便銜接金西與烈嶼;以及道路路幅能否容納未來的交通量,有沒有可能發展出綠色載具做為接駁交通,進而將觀光人口引到各個景點。這些都需要高明的規劃。
社會衝擊及產業轉型亦迫在眉梢。例如,如果烈嶼的服務產業(如餐廳、旅館、特產店等)具有高度競爭力,隨著交通的便利,它將吸引更多的人次湧入;反之,如果缺乏特色,遊客只會將烈嶼當成環島一周的行程而已,烈嶼的店家不容易留住客人。又如,烈嶼本地的營造業也將進入市場高度競爭的階段,因為過去船舶運輸限制大型機具進駐烈嶼的時代已經過去,施工品質精良的廠商勢必勝出,地緣優勢不再。當然,一旦市場活絡,設籍人口增加、資訊流動便利,長期來說,烈嶼的地方政治、社會文化都將發生質變。
因此,從上述的分析來看,縣政府責無旁貸應該編列相關預算,至少以兩年為期,研擬「烈嶼中長程發展總體規劃」,針對社會人文、環境生態、產業發展、空間規劃、交通計畫等層面提出具體可行的對策與行動方案,引導烈嶼脫胎換骨的良性變化。倘若沒有這樣的遠見,隨著大橋的完工,烈嶼或許將未謀其利、先受其害。這個計畫最好能提高到縣政的層次(而非鄉公所的業務),以利統合其他機關或相關單位的意見。
換言之,中長程發展總體規劃應該仔細論證烈嶼發展的最佳模式,以及如何達成這個模式的因應與準備。大橋之成功與否,攸關金門的興衰(預算必須精準掌控,避免一再追加,成為財務黑洞);烈嶼之再轉型,也牽動金門總體發展的提升。烈嶼雖然不大,但總體規劃之難度遠遠超過福建平潭島,主因是中國大陸是由上而下的推動,而我們必須凝聚社會共識,規劃必須與社會對話。
金門是國境大門,地位如同桃園國際機場及高雄小港機場,需要中央政府大力支持。烈嶼更是國門的門面,值得重視。規劃一旦成功,不但造福子孫,更能成為華人城鄉規劃的新典範,展現臺灣文化的新價值、前瞻性與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