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合宜的聚落發展與治理策略
金門以豐富且完整的文化遺產而著名,特別是閩南傳統聚落與建築群,再加上聚落的景致文化及特有的戰地文化景觀,是金門能得以獲得台灣十八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的重要核心價值。
建築及聚落,為人類適應自然與社會環境的產物,在不同的地域中因應各種地形、氣候、材料、民族特性,漸次發展出各式的構築類型與居住型態。這種具有廣泛的適應性,面對不同地理環境,能基於傳統建設經驗上累積歷史文化特質,從而形成了某種特色形制,即是傳統建築與聚落所以珍貴之處。
當前金門的傳統聚落面臨了發展的關鍵時刻。近年金門觀光的建設,及優良的福利政策、大學島的推展等,使常住人口逐漸增加,然而,成長的人口卻集中於市鎮及其周圍區域,傳統聚落因老齡化與少子化的現象反而逐漸凋零,呈現空屋、頹屋多的景象。在縣府、國家公園補助傳統建築修繕努力下,修復後的傳統建築在聚落中點狀式地呈現,某個程度有效地維護聚落景觀。但有更多的現代建築或不受管制的構造、違章建築突出於自然村環境,使整體景觀的發展趨於雜亂,如未能依據當前風貌管制規定持續把關,有朝一日,金門的特色聚落將無以為繼。
金門傳統環境下的「鄉村意象」呈現於世人眼前的,取決於地形、所在位置的自然環境,及與自然有關的農耕、畜牧等經濟,以及傳統社群的人文社會功能。今日,大部分的聚落居民生活條件與需求已日益趨近城鎮住區的水準,相對地,聚落的傳統建築實體也因而快速流失,這種結構性的改變,尤其是農村人口與經濟模式的變革,已導致金門自然村的風貌有急速消失的危機。
究其因,主要是傳統聚落中的住宅空間與機能無法符合當代所需,因此,即便獎勵修繕傳統建築,卻仍難以說服民眾就其既有建築居住,而意欲拆除新建。其次,對於地方意象、建築群及其景觀環境之鄉村多元性文化特色,缺乏整體性的規劃概念,而民眾關注的是自我的住居空間,對於擁有環境之文化遺產缺乏榮譽感。實際上,聚落與鄉間的各項元素,包括不起眼的田園、構造都有其歷史與生命的價值,也是構成地區文化景觀及傳統聚落吸引力、魅力及獨特性,並賦予該地相較於城鎮極高之特殊價值。
為了維護金門最有價值的自然村及其文化景觀,我們應思考相關對策。首先,重新擬定符合當代需求發展及兼顧保存的治理策略,如針對傳統聚落的建築進行分級管制,在保障民眾權益及維護風貌的概念下實施合宜管制,除持續補助修繕傳統建築外,並考慮置入地上權設定機制,鼓勵修繕後傳統建築招租經營,一方面再利用建築,另方面則可因文化觀光與青年入鄉活絡高齡、凋零化之聚落,引入新經濟帶來生機。其次,在分級概念下,獎勵傳統建築的新式規劃,允許外觀仍為傳統但內部構造、空間機能可因應當代生活所需進行改造,包括了採修繕進行的傳統建築給予內部大幅度的更動,及帶有高度傳統風貌的新式傳統建築。當原傳統建築內之空間機能及設施設備符合當代所需,也才有機會說服聚落民眾同意保存傳統建築風貌並願意居住其間。
此外,在無可避免的發展規劃中,應有維護性更新的概念。任何改變與更新的尺度必須依循周圍環境而定,因為環境係由地區文化自然形成的,聚落與文化景觀非刻意設計而來,乃是混和歷史的必然性,尊重原有風貌及其傳統紋理即能維護其基本秩序,避免巨大的變更。當然,也應持續推動社區營造,讓民眾理解、關懷自我環境,激發使命感,重視環境文化景觀及其歷史遺產。
我們期待合宜的規劃與治理,讓地區的自然村及傳統建築、聚落仍能是金門的特色與驕傲,在保存與發展中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