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民粹就會「有感」
民怨沸騰,民粹籠罩當前國內政治氣氛。政府官員動輒得咎,政策不能滿足各種利益團體的需求,於是陷入「父子騎驢」、「裡外不是」的窘境;發展經濟,產業要升級,必須開發;可是環境永續,捍衛國土,就必須環保。社會本來就存在對立與衝突,唯有包容與重視人權始能紓緩,透過教育策略與文化薰陶方能化解。
當媒體報導,勞工團體抗議基本工資不符需求,另一方百貨公司血拼潮正啟動;當政客指責政府不照顧弱勢,故意引發軍公教的與社會階級對立,以突顯社會不公不義。這些議題似乎很容易挑起民粹,但野心的權謀之士,卻看不到如此「相煎太急」,反而拖垮了國家財政,無補於整體經濟力;尤其拖住了國家競爭力而不自知。
所謂「有感」、「無感」恰如人之冷暖自知,是非常主觀的。說穿了,凡是滿足我的,就是有感;凡是不能滿足我的,就是無感。都是以小我的角度來發議論。對衝進百貨公司血拼的那群,滿足了消費,是有感的,可是對抗議的社運團體,總認為爭不到調薪、找不到就業機會,甚至抗爭未獲政府官員回應者統統謂之無感。製造行業與族群間對立,煽動民間對政府的仇視,是別有居心者之有感,然而默默耕耘、辛苦勞動之芸芸眾生,卻不受撼動,猶是無感的為自己的生活奮鬥。
企業為求產業升級需要土地擴廠、增設備、提高產能,但無感於農業萎縮,剝奪了老農的田地;激烈衝撞阻止徵收的環保人士,對於財團只顧自己發展,不顧農村發展與維護國土,是有感的,但對於整體國家產業發展卻是無感的。
當有些人片面拿新加坡、韓國進展的例子來批評執政團隊時,卻未以同等角度來看問題。新加坡政府傾國家財力,扶持大企業,並無農業需要照顧的問題,也無高齡化需要福利的問題;韓國傾國家財力,扶持大企業,振興文化事業,卻犧牲農民與弱勢,並不需要花太多心力在無謂的內耗上。批評者只拿明顯的成就,來對比我們日益惡化的福利措施,每個人都要求政府埋單,卻不肯誠實納稅,也反對政府課稅,如此「要馬兒跑得快,又不肯讓馬兒吃得飽」,是謀己之私,固執偏見,徒然流於譁眾取寵,渲染誇大,只是「民粹」。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曾指出,「當前台灣整體發展面臨許多挑戰,要突破台灣產業發展困境,須從價值的半盲文化、資源的齊頭文化與行政的防弊文化等三大文化瓶頸著手」。真是一語道破,不只產業發展困境,整個社會發展陷入半盲價值觀,所以剛愎成見、浮誇亂談,理性與非理性各有所執;社會資源有限,要求分配正義,就不應齊頭平等,必須衡量貧富差距,適時提供適量,而非各有一份即為平等;行政措施為避免錯誤,所研訂之法規防弊大於興利,如此無法突顯特色,欠缺創意,更無法永續。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表示,政府推動建設會盡量讓人民有感受,但也不要陷入有感、無感的陷阱,關鍵應在於政策是否對台灣長遠利益有好處。政府推動改革規劃或許不夠周延,無法一下子讓人民滿意,然而有感、無感是非常主觀的,所以馬英九呼籲大家,「不要陷入有感、無感的陷阱,因為不是每項政策都能讓每個人有感。」
從個人角度來看,能夠知足常樂,所以是「幸福的金門人」,因為我們拒絕民粹。從社會整體來看,政府及媒體要架構公共論壇的平台,讓不同意見平衡討論,不可立場偏頗,更不應鼓動民粹。須知自以為是的偏見,對另一方就是歧視,那只會造成對立,無補於社會融合,更無法推動國家長遠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