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浦小鎮魅力營造從街景開始
金門對於街道家具的重視,開始於「解除戰地政務、開放觀光旅遊」的1990年代中葉之後。由於縣政府大力建設旅遊景點、提升城鎮與社區空間設施,以及金門國家公園建置了環境教育、解說服務相關設施,金門才略具街道家具的概念。
首先,在商店招牌的部分。1950-60年代的金門,由於軍人消費的需求以及政府對於砲戰受損戶的安置,在新市、陽宅、小徑、南雄、料羅、東林等地興建了一條條新街。一開始,這些店屋的招牌多以黑白小塊磁磚拼貼而成,將店名呈現於一、二樓之間的楣樑。1970年代開始,角鋼、薄鐵皮上漆的垂直性店招出現,使得街道景觀起了些變化;1980年代起輕鋼架、壓克力招牌逐漸流行,垂直立於店屋建築之外,顏色也豐富起來。2000年以降,不少連鎖商店進入金門,從便利商店、茶飲店、漢堡店、服飾店到藥妝店等,統一的標幟及招牌顏色,表現了企業鮮明的商業形象,並為金門經濟的轉型留下最佳的註腳。甚至,公部門、學校也出現了電子看板或大型LED螢幕,做為政策宣傳或形象廣告之利器。
再者,指示解說牌方面也因觀光活動的興盛而顯得重要起來。不論是城鎮古蹟、歷史建築等景點的解說,或者國家公園範圍內傳統聚落的導引、生態環境的解說等,均需要清晰簡明且能配合原有風貌的指示解說牌來烘托、凸顯該處環境的特色。在金門,指示解說牌的形式、材料多異。有些十分低調,成為地坪的一部分;有些立於交通節點,做為指引方向之用;有些置於景點之前,提供充分的人文資訊;有些則是隱藏於生態環境之中,避免干擾棲地的生物活動。指示解說牌的成功與否,在於設計上是否融入環境,以及材質上的耐久程度。
垃圾桶與座椅是公共空間中不起眼、但卻是必備的設施。在金門,垃圾桶很少被視為是一種設計的課題而認真探討,多數是制式化的物件而被擺置出來。座椅的部分亦然。過去十年,由於小三通船運之便,大量自中國大陸閩南地區進口的花崗石桌椅被採購,放置在城鎮與聚落的開放空間,不過使用率偏低,對景觀也不一定有加分的效果。這些空間中的小物件,實在不能輕視之。
耐久、實用且和諧地存在環境之中,是街道家具設計最重要的準則。街道家具是一種公共藝術,恆常地成為空間的一部分,因此它仍須滿足「堅固、實用及美觀」三大古典原則。
以商店招牌為例,好的店招有助於街道景觀的豐富性、凸顯建築之美、強化商業意象,反之則會產生視覺上的負面衝擊。前幾年,為了解決國內街道招牌凌亂之問題,經濟部推動「形象商圈計畫」,試圖規範招牌形式,塑造商圈的統一景觀。不過實驗下來,卻造成穿制服般的單調,反而無法區隔不同商業類別的特色。因此,如何在「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方法找到最適宜的店招設計,使不同地域、不同行業透過商店招牌的演繹,更具魅力。
今年上半年,「金城後浦小鎮」獲選為交通部觀光局「台灣十大觀光小城」,這是金門文化觀光自大眾旅遊轉向背包客自助旅行的重要契機。後浦小鎮的魅力特色營造,請從街道家具的整體設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