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理性看待鄰避現象健全民主溝通職能

發布日期:
點閱率:649

日前地區有一場「反核廢、護金門」大遊行,民眾沿途高喊「核廢滾蛋、台電封井」,在雨中將陳情書、抗議書分別交給金門縣政府及台電金門區營業處。金門區處表示,會將抗議書轉交高層;縣長李沃士表示,金門高粱酒靠的就是地下水,堅決反核,如果鑽井若沒有存在必要,支持封井,或留給縣府繼續做水文研究。
根據台電公司「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計畫潛在母岩特性調查四個行政區域及地質鑽探調查報告」,全國八口井中金門就有六口井已完成鑽探,令人不得不質疑,台電為在金門放置核廢預作岩質調查。金門第一次反核廢遊行,在雨中展開,民眾的熱情不減,標誌著公民意識覺醒的里程碑。經由此次活動,或會讓更多人驚覺到,民意已不再沈默,公部門、獨占事業在進行重大政策的任何步驟時,更應該把持著坦誠公開心態及慎重從事的作為。
平情而論,敏感項目的建設發展與在地的環境保育已逐漸的成為失去交叉的兩條平行線;此間有一重大的癥結,便是「鄰避情結」(not in my backyard, NIMBY)。所謂的鄰避,就是不要在我家後院;舉凡垃圾掩埋場、垃圾焚化爐、火力發電廠、變電所、基地台,乃至核廢場、核電廠等公共設施皆是民眾經常抗爭與社會各界關切的焦點。對此,行政院環保署仿效日本的運作模式,制定公害糾紛處理法,確立公害糾紛處理制度,然而,時至今日,各地反污染、保家園的運動仍有如燎原野火般的蔓延開來。假定以上所談的公共設施是國家政策所必需,那除了尋求更荒蕪、人煙罕至的地點外,似乎只能期待某地、某特定人等做出必要的犧牲。與「鄰避情結」相對的,便是「迎臂效應」(yes in my backyard, YIMBY);意即張開手歡迎政策。經由適當的公共議題論證及說明機制,建立起順暢的民主溝通職能,應是政府在面對類似抗爭事件時,所需積極面對的課題。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便是非營利組織的趁勢崛起。民意如潮水,宜疏導,不宜阻絕。許多機關坐擁資訊優勢,對於公民知情權,不是選擇性的遺忘,便是刻意的規避公民監督,致令深化了民眾對政策的不信任感,造成了更大的決策危機。非營利組織在此間便扮演了異常重要的角色。我們以為,各類非營利組織的順勢崛起,正標示了台灣民主的光榮成就。當然,並非所有的民間組織都具有理性的特質,部分社會運動所帶來的社會不安與付出的社會成本,同樣的不能獲得多數人的認同。職故,營造並培養理性溝通的非營利組織的成長沃壤應是公部門責無旁貸的工作;讓不同民意都有正當、順暢的管道得以發聲,達成集體性意見表達、制約合理公共政策執行的目的,長遠看,應是值得公部門戮力以赴的工作。
當前,我們正面臨著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衝突的關鍵時刻。在保護脆弱環境、弱勢族群與發揮政府職能、實踐公共利益之間正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此或源於民眾維權意識的抬頭,但關鍵還是諸多機關單位意圖矇混過關、簡便行事的心態及作法,造成公共關係職能的缺漏。莫忘了「誠實是最好的政策」,在要求民眾前瞻理性的同時,開誠布公終是必要的前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