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修復須更為謹慎
近日媒體披露縣定古蹟官澳龍鳳宮壁畫於修復後出現錯字連篇的烏龍事件,引起各方的批評與討論,此一事件,指出了未來古蹟修復必須更為謹慎,也透露出修復工程採購的各項缺憾,以及當前傳統匠藝在傳承上的斷層,值得我們深刻省思。
吾人均瞭解,建築的興建、維護與修復是建築生命中必然的過程。金門擁有總數超過2,000棟以上的傳統建築,及龐大的有形文化遺產,如洋樓、古墓、碑碣、軍事遺跡等,包括了指定古蹟45處、登錄歷史建築147處,在全國1800餘處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或登錄的古蹟歷史建築中,金門即佔超過10%。然而,在時代的變遷下,金門許多傳統建築因故未能使用、維護,導致破損、閒置,幸而在當今環保意識高漲及維護傳統文化獲得更多人士關注時,建築的維護與修繕已獲得各界認同,建築之生命史得以在有計畫的修繕中延續,在縣府、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獎助協助下,每年均有數十棟獲得修復再利用,讓金門的自然村、國家公園區範圍內之傳統建築仍能維持龐大的數量,成為台灣地區,甚至是閩南地區少見的紅磚建築群,成為金門推動世界遺產登錄最重要的核心文化遺產標的。
在當前的各項修復工程中,古蹟修復誠然是最嚴謹且最能代表文化傳承,代表國家法令保護、執行的工作,然而,在傳統匠藝缺乏年輕者涉入及當前採購仍以最低價標的現代工程觀念下,營造商若未能秉持為古蹟的生命歷史負責、設計者未能堅持維繫傳統工藝、歷史美學,及缺乏強有力、負有使命感且具足夠經驗的工地主任、監造者,古蹟修復的工程顯然在利潤考量下,及欠缺執著於使命者,技藝不佳的承商、工藝不良的匠師反成為損害古蹟價值的一把刀。當然,修復過程中,至今仍有許多地方僅能仰賴匠師的觀念方式,非現代營建技術所能掌握,在這樣的條件下,若無良好的監造管控機制,傳統構造、裝飾構件的損壞程度、安全判別,以及維修料件需求的瞭解等均有極大的模糊空間。因此,古蹟修復的過程,往往面臨了原物修復、抽換與保存間的衝突,值得吾人重視與檢討。
吾人必須認清,古蹟代表歷史、文化及藝術,修復的工作不是創新,而是尊重原物,在任何干預進行前皆應該針對原物的狀況及衰敗的原因進行詳細且精確的調查分析。在不得已必須以現代方法介入或複製、仿製前,原有物件的樣貌透過精準的調查後,施作者必須依照原樣翔實修復,且必須聘用工藝獲得認可、技術能力得以承擔之匠師為之,建築遺產的保存與維護必須以真實性(authenticity)及歷史性(historicity)為主要考量,在主要特徵不受破壞的情況下進行修復,否則,修一棟走樣一棟,古蹟的歷史與工藝價值將不復存在。
烈嶼的彩繪畫師林天助生前在金門地區創作了許多水墨壁畫,其作品運用疊暈技巧而具前後遠近、凹凸的立體視覺,以通俗演義故事題材,讓其作品深入民間各廟宇,極具地方特色與藝術價值。官澳龍鳳宮之作品在修復時走樣,凸顯出所聘匠師彩畫技藝不足及當代營造體系控管機制的疏漏,而忽視原物的特色及依照原樣修復的工藝重要性,則是國內長久以來古蹟修復缺少真實性及歷史性思維的老問題。
未來金門的古蹟修復,應確實遵循保存維護的真義、理解傳統工藝價值,並檢討承商是否適切委託合宜匠師施作,而非僅符合法令要求之資格而未能檢視其實作能力。讓我們一同來關心這些文化遺產,為古蹟的保存並流傳千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