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見建構金門成為「富而好禮社會」
報載:縣長李沃士,曾於日前出席縣議會年度定期大會進行施政報告時指出:希望建構金門成為一個和諧、健康、快樂、幸福及「富而好禮」之社會。藉此謀求充實鄉親精神內涵,提高生活品質,雖是構想階段,切中需要大眾樂見理想實現。
中華文化,世代傳承,國人崇尚倫常綱紀,譽為『禮儀之邦』。惟因西風東漸,人與人間之關係,禮尚往來觀念日趨淡薄,或因未加重視而誠然忽略,不無遺憾。
「禮」者,「理」也。貴在理性冷靜,奉公守法,無私無我,自愛自重,不偏不倚,實事求是,不伎不求,人正、心正、理正。有規矩,有分寸,進退有據,倘有偏失踰越,則非常軌正道,非禮勿視,非理勿聽。緣此,謹記「富貴不能淫」、「富而好禮」,至關重要。
金門雖然不富,但金門並不窮。在全國二十二個縣市中,被人稱為「快樂島」與「福利縣」。民風純樸敦厚,住民熱忱、勤勞、好客。凡是到過金門中外人士,咸表離島人情濃,金門鄉親愛國愛鄉也愛家。對國家社會貢獻卓著,不惟扭轉國運乾坤,長期擔綱國家重大政策「實驗」與「試辦」之重責大任,厥功至偉。不怕死、不怕苦、不怕難,益見金門鄉親,明大義、識大體、肯犧牲、不卸責。縣長李沃士倡議建構金門成為「富而好禮」之社會,其實金門條件具備,根基穩固,祇要再求精進,則能蔚成風尚。
回顧從前,記憶猶新。早在戰地政務時期,金門即曾將「戰鬥、守法、禮貌、整潔、富康」五大項目,懸為施政努力方針,納入年度施政計畫,由上而下,直達基層,全面執行,盛極一時。如今綜觀內涵本質,多與縣長李沃士構想「和諧、健康、快樂、幸福」主題不謀而合,諸如「和諧」基礎,則在守法。欲期身體健康,應自居家與個人衛生做起。人人以禮相待,互重互愛,則有幸福。
反觀當今社會風氣,功利抬頭,現實取代一切,違常言行,時有所見。更因全球經濟低迷,社會紛紛擾擾,導致民意需求不如預期,甚有政客玩弄政治,無法無度,無禮無體,操弄民粹,惟恐社會不亂,面對「為富不仁」所作所為,渾然不知反省。凡此亟需大家針對時弊,協助導偏歸正,以免腐蝕根本,影響國家社會安定與發展。
有云:「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究竟當前社會風氣日趨敗壞,是否真與「貧富」原因有關?一言以蔽之,事實並不盡然,治本之道,端視教育。教育乃治國之根基,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至關「公民道德」教育,更是不容忽視。期以建立社會永恆良好秩序。換言之,教育目的,在於作育英才,化莠為良,厚植國力,透過教育宣導,促使大家奉公守法,知書達禮,對人以誠,對事以敬,社會自然和諧。
金門文化鼎盛,名揚國際。殷盼縣政主管部門,秉承縣長李沃士之旨意,將構想變成具體計劃,付諸實際行動。且看金城鎮公所倡導「喜宴開席」守時有獎運動成功案例,已有鄉鎮跟進,效果立竿見影。證諸金門鄉親求好心切,向前精神不落人後,何況守時乃是「禮貌」與「誠意」之體現,社會風氣昇華,值得大家共同分享,使之發揚光大。
無可否認,建構金門成為一個「富而好禮」之社會,工程不小,也是地區軟體重大建設,應由機關學校率先示範,帶動社會各行各業熱烈響應,祇要大家用心與堅持,共同實踐履行,相信祈求和樂安康幸福過日子,可望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