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文訊奇蹟擴展金門視野
陽光七月,欣逢長年為華人文壇殷勤貢獻的《文訊》雜誌三十而立,這份豐富海內外眾多華人品味生活,承載台灣文化與文學發展脈動的經典刊物,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在周年慶祝之際,卻也為將來立足之地傷腦筋。
《文訊》雜誌創刊以來,心底的火炬未曾熄滅,時時以「立足台灣文學,放眼華文世界」自我期許,總是快速報導文藝資訊,深層探索文化現象,準確評析文學表現,生動描繪文人風貌,紮實見證台灣文學的繁華盛世。編輯觸角由台灣擴展到兩岸,再次延伸到全球,包括金門在內。藉由這份雜誌,旅居海內外的金門鄉親,也能按月分享到故鄉金門的藝文跫音,回味母親島的人文甘甜。
《文訊》雜誌除了紙本雜誌與網路平台外,又附設文藝資料中心,蒐集近一甲子以來臺灣作家作品、雜誌、手稿、評論及研究資料,成為典藏台灣文學史料極其豐富的民間單位,而這些繽紛史料中,同時蘊藏著金馬地區百餘年來文化發展與文學現況,完美詮釋海上仙洲豐厚的人文底蘊。
三十年前,原由國民黨創刊與支付經費,在往後20年期間,《文訊》始終能維持相對中立而專業的風格,兼顧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由多元面向呈現台灣文學樣貌,並與華文世界緊密相連,成為全球研究台灣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文獻,殊為可貴。
2003年年初,國民黨停止《文訊》經費挹注,為不捨《文訊》雜誌一夕間被迫停刊,寶島各界同心捐助籌措「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繼續維持雜誌社正常運作。並蒙張榮發基金會允諾《文訊》雜誌及所屬「文藝資料中心」搬到張榮發基金會地下室,以自給自足方式,維持營運,如今,為期十年的無償場地贊助即將在2015年結束,《文訊》雜誌與「文藝資料中心」未來落腳何處,令人擔心。
由國民黨文工媒體到成為海內外矚目的重要華文刊物,如今橫跨雜誌、出版、文化空間等三個領域的《文訊》,澈底打造台灣文學傳播的「奇蹟」。本縣自古有海濱鄒魯美譽,豐沃文化底蘊、多元人文特色、幸福快樂氛圍更讓各縣市稱羡,而我們有能力也有實力,投下更多人文關懷,讓先民遺留下來的文化根基更加紮實。協助解決《文訊》的困擾,將《文訊》危機化為我們的契機,讓這份「奇蹟」繼續在金門發光,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當下,我們始終用心打造金門的未來,一份文化屬性的資深媒體正可扮演多元的橋樑角色,讓文化金門在多元特色之外,從不同視角吸引更多目光聚焦金門。而如何協助解決文訊問題,包括提供空間與支助經費,或是在文化園區規劃特區,將數以萬計的文學史料留在金門,讓珍貴資源繼續與社會共享,都是值得縣府、鄉鎮公所或金酒公司善加考慮而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