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金門地貌且從整治荒山開始
中世紀時,為了有效防止疫菌滋生,及盜匪藏身,他們進行了一系列整頓地貌工程;但最引後人注目的是,更為今日新加坡政府採用之作法,那就是:「所有十歲兒童身高以下之橫枝幹、荒草、雜物,一律清除,務必讓樹只往上長,使人身處其間,視線一目了然,微風陣陣流通!」此種作法,昔日金門駐軍也曾倣效。除防治鼠疫外,最為後人稱道者即是有效美化金門地景,相信年長者都知之甚詳。其實時至今日,此法尚是歐美庭園規劃基本準則,況且,僅就現代城市宜居環境之要求、觀光價值之面向,也有其正面之功能。就此議題而言,以金門地處丘陵地帶,從寬而言,所謂的金門地貌,即是各地之丘陵地耳。因此,美化金門地貌,莫如從荒山開始。
具體而言,要整治荒山,莫如從土地重劃開始;但土地重劃,涉及土地權之整合,緩不濟急。退而求其次,莫如從開闢山路開始。因為,姑不談風水學上有路則氣通;氣通則邪退之說法。之前大陸總理朱鎔基即曾有一句名言:路到那裡;經濟就發展到那裡!這種以路發展經濟之理論,早已是經濟學上之常識。況且,莫忘了時至今日,且看全世界那個先進發達之城市,莫不是從開路為始的。更重要的是,開路更是美化地貌之先鋒,也是發達金門經濟之先河:可有效吸引行人,自然可以帶來「生機」;且不管是山友、或農人、或自行車友,乃至觀景者,在在均需要路!
再而言之,設若山路已具,則可以山路為主軸,逐步大規模清除荒草、雜木、廢物。進一步,還可以整合各處荒田,獎勵住戶整地復耕,或輔導成立有機農場。再者,亦可考慮協調地主,暫時借予公部門,大規模除雜草、清廢墟,整地成為美觀整潔的林地,廣植樹林。若顧慮到樹根防礙到以後之復耕,則應全面規劃成美麗的草坪,廣植草皮。至於其他公有地、無主地,則自不待言,應全面由相關單位規劃成森林及草坪,澈底改善、美化金門地貌。
另,金門各荒山,多有舊墓,或無人墓。不但有礙觀瞻,也妨礙土地有效利用。因此,如欲整頓荒山,應鼓勵予以遷葬,或如歐美一樣,予以美化之;遮蔽之。更別忘了,此問題不解決,則金門山坡地永無經濟市場,允為有心之士深思之。
另外,依美軍在越南之經驗,如何將原本軍事用地轉化為產業用地?下列理論或可供參考:凡原本軍方道路者,必是日後產業道路之優先用地;凡軍方觀測所者,必是日後觀景台之首要用地;凡砲陣地者,必是日後產業廠房之優先用地。只因軍方在規劃各種用地時,必有其嚴謹之考量,因此,此理論也足供相關單位整治金門荒山時參考。
綜而論之,欲美化金門地貌,可以從「山路開闢」與「規劃綠地」著手。主要在於這兩項工程較不涉及私權,執行較易。況且,就住民權利上言,開闢山間道路,何樂不為!而規劃成林地植樹,或規劃成草坪地,種植草皮。因不更動所有權;只要住戶要復農耕,立即還地。既可化解荒山之魅祟;又可增采地景;水土保持,如此多功能,何樂不為?關鍵在於企圖心與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