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力展現迎向公民社會
解嚴以後,被譽為「福利縣」「幸福城市」的金門,這二十年來,在邁入開放觀光,小三通後的社會,兩岸縱有風雲,政黨即使有藍綠對決,夾處在其間的金門,整體的社會秩序、民心,仍堪稱安穩、平和。惟進入二○一三年的島鄉,出現了幾件重大社會運動事件。觀察這些由人民主動發起,參與,從島內走向島外的運動事件,正如甫出版《金門觀察筆記》一書的金門政治觀察評論員羅德水所言,「一時之間,當地沉睡已久的社會力似乎甦醒勃發,蔚為一股不可小覷的能量」,並指出,這幾場抗議活動基本上是由關心該議題的公民串連發動,顯非特定政黨所能主導,因此,羅德水就這些事件,「對落實金門成為公民社會」,表達應予肯定之意。
諸如「反核廢、護金門」,是金門島內少見的抗議遊行事件,強烈傳遞出金門民眾反核的聲音;「反剝削、反漲價,要回家、要機票;八○三金馬澎愛鄉大遊行」,更是將島內積累運動的能量在台北凱道大爆發,許多鄉親走上街頭、前進交通部抗議,要求凍漲不公平、不合理的離島機票價格。
這兩起社會運動事件的內容與訴求,都是與金門發展、人民權益息息攸關的公共政策,縱有不同政黨背景的鄉親投入,但公民自發參與的力量更大,因此,這幾場運動所引發的全面性、全民性活動訴求,已非特定政黨所能主導;再是,這幾場抗議運動的參與者,在空間上打破了在地、在台金門人的參與限制,特別是「八○三」,金門副縣長吳友欽、社會處長方天吉等官員及在地鄉民都搭機赴台與台灣各地湧入的同鄉串連,投入遊行隊伍;在運動者的結構上也超越世代與業別,有官員、同鄉會,也有攜家帶眷者及金大師生、旅台大專生,甚至從馬祖、澎湖飛來的離島人,相當程度反映打破年齡、身分限制的公民意識覺醒。
社會運動激情過後,羅德水提出懇切呼聲,「金門的自主公民運動不能只侷限對重大公共公程的監督,尤應思考如何將此匯聚的民意轉化成對民主政治的積極參與,方能真正落實審議式民主與公民社會」,「所謂的公民監督與公民參政同義,遊行抗議只是公民運動的表現形式,自主公民必須進一步在民主選舉中發揮影響力,才能從根本上影響決策」。我們樂見金門公民意識覺醒後的公民社會運動參與,說明了金門已有了對待這塊土地發展的反省、自覺與實踐的勇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