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海峽和諧兩岸
──以「詩酒會」﹑「中秋博餅」連結兩岸文化鄉情
今天是中秋佳節,祝福所有鄉親闔家團圓,中秋快樂。海峽生明月,也祝禱兩岸金門,遠離戰爭,追求和平。
飽經烽火離亂的金門島,月到中秋,不但有相思,也有鄉愁。特別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的政局動盪,一水隔兩岸,造成多少天涯未歸人;金廈未小三通之前,一九九五年的中秋節,由金門愛心慈善基金會所號召五百位滯居閩廈的六十五歲以上金門籍老人,登上華灣輪,以「海上探親船」的形式,貼近金門東北草嶼三百公尺處「望鄉」,並以燃放鞭炮的方式「返鄉」。
十二海里之隔,一千六百公尺的最近距離,當年「海上望鄉人」,突顯了金門人擺盪在兩岸兩個政權間的歷史吊詭、政治荒謬。即使進入二○○一年金廈航道重開、小三通以後的這道水域,二○○二年的中秋節,金門縣政府舉行「詩酒文化節」迎中秋,其中有個「兩岸海中會」的活動,金門開出太武號、馬可波羅號及金龍號三艘船,廈門則駛出一艘新集美號,雙邊互不能靠岸,僅能選在離金、廈水域三海浬的「虛擬中線」處交會,滿月時分,金門縣長與廈門副市長也只能在緊繫相靠的船上握手、互贈月餅。
一艘「海上探親船」,一趟「兩岸海中會」,都發生在中秋之日,海上努力破冰,但還是留下月圓人未圓的缺憾。即使進入小三通已十二載,看似從交戰到交會的昇平水域,實則仍處處政治伏流、軍事暗礁。兩岸金門何時才能盼待到真正的月圓時刻,海上的鄉情距離已大大拉近,惟政治的時間距離仍遙不可及。
自古以來,中秋是中國人追求骨肉團圓的美好節日。洋溢祥和、歡樂意象下的佳節,歷史上很少出現兵戎相見;縱是兩岸冷戰砲擊的年代,月到中秋,交戰雙邊也是有默契休兵、止戰的。因此,中秋是測度親情、鄉情,乃至政治和平的溫度計。長期戒嚴、軍管的金馬,自一九九二年解嚴迄今已二十一載,惟解嚴的土地,面對的仍是未完全解禁的兩岸政治。這些年來,身處在兩岸政治夾縫中,從軍事堡壘到和平使者,可感受到金門官民之間,都做了很多的努力,諸如遣返陸客的金門協議、突破三通障礙的小三通,以及已進入談判桌的金廈引水計劃或推動中的金廈和平大橋。
有政治禁忌上的鬆動,亦有文化領域的著力。以中秋活動為例,過去的「兩岸詩酒會」、現今的「兩岸中秋博餅」,都稱得上以詩文、民俗來為兩岸和平加溫的文化盛事。詩酒會留下的詩文,讓我們讀到詩人鄭愁予的「天使啊,拿酒來!/這一大白就敬了咱們的和平女神吧!」,洛夫的「在親朋好友的宴席上/我終於發現/開酒瓶的聲音/畢竟比扣扳機的好聽」,如此殷切呼喚和平的有力詩韻;詩酒會外,源取明鄭金門籍部將洪旭「中秋會餅」靈感概念的博餅活動,二○○五年開始,金門從自身的「中秋博狀元餅」到渡海參加「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一個兩岸都認同、接受,並予以傳承、發揚的民俗活動的被突顯,已產生了金門兩岸文化鄉情連結的意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衷心盼待月光海峽,和諧兩岸,金門的月圓時刻,也是和平的滿月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