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大二膽開放政策逆轉 衝擊兩岸互動關係

發布日期:
點閱率:808

──觀察媒體報導〈政策逆轉 大二膽不撤軍了〉對金門定位可能帶來的影響
〈政策逆轉 大二膽不撤軍了〉,〈大二膽不撤軍 觀光定時定點開放〉,〈大二膽不撤軍 禁陸客登島〉……,在「關說」、「監聽」案的政治紛擾事件持續發燒之外,昨天各平面媒體的焦點,也都大幅聚射「大二膽不撤軍」的議題,聯合報報導指出,「國防部原本打算明年六月全面撤軍,將二島移給海巡署;不過消息人士指出,為避免引發『怯戰』、『退卻』印象,決定仍由軍方繼續駐守,僅開放局部地區供觀光」。民間等待開放多時,海巡署、金門國家公園等單位也準備接管,朝向全面觀光發展的大二膽島,如今因軍方放出「不撤軍」的訊息,勢必影響兩島的開放政策,也將衝擊兩岸互動下的金門定位。此一政策面的逆轉,值得我們觀察、論述。
位於烈嶼西南方的大膽島,面積僅零點七九平方公里,距離金門本島約十二公里,但與廈門島的白石炮台相距僅四點四公里,夾處在兩岸交鋒最前哨的大二膽島,是清康熙赴台採礦的郁永河著名史書《裨海記遊》裡依山泊宿的「大旦門」,也是一九五○年國共「大二膽之役」的烽火戰場。近來大膽島上的一道心戰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所俯視的海面,更成了陸客海上觀光船必去的熱點。
金馬自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解嚴、終止戰地政務實驗迄今已逾二十載,金廈「小三通」也進入第十三年,島上已看不到重兵駐守、聞不到硝煙味,軍方亦不斷釋出碉堡、營區,馬總統並多次重申要讓金門從過去的「殺戮戰場變和平廣場」,在此追求、實踐兩岸和解、和平的氛圍下,仍屬警戒水域、軍事之地的「大二膽島」也成了測度兩岸政軍狀態的溫度計。
經縣府與民間努力爭取大二膽島開放觀光多年,馬總統年前主持「金門大橋」動土典禮時,亦指出大膽島上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心戰牆,每年吸引三百萬大陸遊客,每人花費一百零七元人民幣搭觀光船來看,甚至有一年被颱風吹壞,對岸還打電話要求趕快修理,可見大二膽島甚具觀光價值。馬總統帶著輕鬆、幽默語氣的一番說法,也被視作政府有意開放大二膽觀光的善意訊息。此後推動大二膽觀光方案,正式列入行政院政策。今年九月十二日,行政院長江宜樺正式核定金門大二膽島觀光方案,公文並送達金門縣政府。方案中擬定明年六月自大二膽撤軍,採一次移交方式,由軍方將防務移交給海巡與警政署負責。
就在大二膽島撤軍、開放觀光已進入決策之際,據媒體報導,因軍方及部分立委仍有疑慮、質疑,前天的聯合晚報就引述立委林郁方堅決表示反對的說詞,「只有打敗仗的軍隊才會退卻,大二膽是國民政府撤守台澎對共軍難得打勝仗的地方,現在卻只為滿足觀光的目的,國軍就要全部撤走,讓陸客佔領大二膽」,諸如林郁方等代表反對意見的聲浪,多少影響了大二膽撤軍政策的逆轉,從目前媒體透露的訊息得知,兩島不撤軍,仍由軍隊駐守,並改為「定時、定點、定人數」有限度開放觀光。
在政治、軍事框架思維下,大二膽撤軍、開放政策又面臨可能的逆轉,影響的不只是觀光,也是金門的政軍體質及兩岸互動關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