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慶是百年縣政文教力的展現
金門自古文風鼎盛,見諸社區裡的宗祠廟堂,牌匾高掛,留芳族譜,或多藏於縣誌典籍之記載,均為「史」的記錄,只能緬懷典型在夙昔,借著「蛛絲馬跡」併湊百年縣政文教力的「真相」。
每一所學府創建之初,總是舉步維艱,經歷波折,漸入佳境後,就會籌辦校慶,用以鼓舞、號召、紀念、薪傳。校慶,是學校教育綜合成果的展現。地區各級學校早有校慶,不足為奇;唯獨今年,已有校慶經驗的金沙、古寧及金鼎,及從無到有的開瑄國小,恰巧先後辦理百年校慶,意義非凡!小學校存活百年,是披荊斬棘,世代教育啟蒙,文風鼎盛「活的見證」,更是金門縣政文教力傲人的成就!
金門大學剛辦17週年校慶,金門高中與農工職校均為60-50多年,五所國中則有46-49年,這些國中以上學府,比國小成立得晚,就飲水思源的觀點,沒有早期國小的辛苦紮根,怎會成就更上一層的學府?
那些校舍尚留存出洋客捐資興學的斑剝,駐軍官兵叩石墾壤痕跡,那些獻地辦教育的鄉親長輩,滴著胼手胝足、克勤克儉的莊稼汗,烈日煎熬,淋雨如甘,澆灌不息,方才綻開今日繁花齊放的教育現景。
百年校慶,不是數字上的比較,更不是比較那一所學校古老,而是敬向諸位鄉親父老召喚,沒有百年校慶於先,培育出眾多才識俊彥,怎能打造後來建縣百年的成果?
金門的文教力仰賴學校教育,尤其是國小階段的基礎要厚實。只是隨著歲月的流動,洗盡風華,難免物換星移,諸多國小早已消失,或僅存校名於縣誌,能夠如「金水國小」被視為觀光財,或如「睿友學堂」受惠於文化資產而活用,再展風華者幾稀?更多淪落為百人以下、或5-60人以下,飽受「歧視」。
任何一所學府,屹立數十年如一日,並不簡單。它包含社區環境改變、教學團隊精進、校務運作順暢、學生素質高低、家長支持度,而最直接的就是學生分佈於社會各階層的表現。所以一次校慶能展現學校的發展潛勢。
在享有充沛資源的台省各縣市,百年校慶,固然欣喜;但在曾是砲火連天、百廢待舉、資源貧乏的離島,猶能昂然挺進100年,既是奇蹟,更是彌足珍貴!
2013年天下雜誌調查全國文教力,本縣在「教育科學文化支出佔總歲出比例」為21.83,居全國倒數第二名。對照建縣百年,可知政府投入文教建設並不符所需。我們是在教科文預算不足支應情形下,還能籌辦百年校慶,靠的不是政府補助,即使補助只夠杯水車薪,或是任何有力財團的資金挹注;龐大的支出,端賴歷屆畢業校友的回饋,熱心捐獻。校友們捐的不只是有形的「錢」,獻出的是廣泛、持續感恩的「心」!
四所國小辦理百年校慶,其重要意義有四:一、號召散落在海內外各角落的校友,重返母校,再續師生前緣,南針再抱,德業不衰,情感交集,令人為之盪氣迴腸!二、敘寫與傳承母校的教育事功,正是「昔日你以學校為榮」之寫照。三、經由表揚傑出校友,彰顯校友們奉獻人群,服務社會,受到肯定與敬重,故而「今日學校以你為榮」作為見證。四、百年校慶,校友熱烈回響,足證學校教育的成功,文教力興旺。
值此慶祝建縣百年之前夕,懇請大家正視:金門自明、清以至中華民國歷史上,儌然不群,靠的不是經濟力、觀光力或社福力,而是源於閩南文化、戰火淬煉特有的文教生命力!
投資文教力,就是投資金門的未來!建縣百年最重要的願景工程,就是發展文教實力,提升縣民生活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