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文化靈魂發展優質博物館
──傾聽「文化園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專家論壇」的聲音
「應培育在地創意人才來發展文創商品,讓文資與商業結合」,「現代強調的是經濟美學,將館中典藏轉化為商品是重要課題」,「金門曾經舉辦過很好的碉堡藝術節,但可惜的是都無法持續」,「民俗館中對於金門的歷史、移民史等方面,就是該館的重要特色」。……一場博物館發展論壇中,學者專家暢所欲言,甚至有人重申「金門博物館島」概念,這些聲音,值得作為「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發展願景參考。
金門縣文化局文化園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開館邁入三周年之際,十一月十六、十七日,一連兩天與國立金門大學觀光系合作,舉行「文化園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專家蒞臨指導論壇」,這也是金門少見的「博物館論壇」形式,與會者多係台灣知名博物館理論、實務者及在地文史工作者,彼此對話、交流,也多能針對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現實處境、突破、發展,提供建言,諸如國立歷史博物館前主任秘書徐天福指出金門曾經舉辦多種活動(詩酒文化節、碉堡藝術節等),可惜都難以持續,一如澎湖最為人熟知的夏季花火節辦出特色,他強調金門「應選擇一至兩種特色,將之持續越做越大」;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館長陳啟祥以海生館的特色珊瑚為例,要金門的民俗館能找出歷史、移民史特色,也必須豐富典藏品;東方科技學院文化創意研究所助理教授劉素幸從「經濟美學」的觀點切入,認為文創相關產品的開發、行銷及在博物館販售是一定要有的,可將館中典藏轉化為文創商品;視覺傳達設計家龔家弘指出博物館定位的重要性,也可將歷史民俗博物館中的民俗、生態、戰地特色,拉高到國家文化資產層級,並同時訓練專業、業餘解說人才;在地文史工作者許維民、葉鈞培則點出,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館藏新品太多,且內容深度不夠,空間展示情境轉移凌亂,缺少時間軸概念,有些典藏品亦非金門先民所使用,因此他們建議要廣向民間蒐羅、購藏文化,始能豐富館藏。
位於金沙鎮的「金門文化園區」歷八年興建十二項工程,於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落成啟用,三年來已到訪九萬人次,其中主體建築「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展示主題以「生活、文化、地方史及生態」為基本主軸,展示內容包含民俗、信仰、工藝、音樂戲曲、文學、裝飾藝術、服飾、文化教育、兒童玩具、建築聚落、戰史、環境生態、民族學、名人館等,可說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但也因過於多樣、繁複的展示品內容,致歷史民俗博物館的定位及館藏特色的建立困難;金門過去有「展示館」、「紀念館」及私人文物館,但無大型博物館、美術館的建置,亦缺乏博物館實務人才,致金門歷史民俗館有了硬體,但如何注入文化靈魂、美學概念,化身一座有質感、水平的優質博物館,是一高難度的挑戰工程。
文化園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開館三周年,從參訪人數不斷提升,可發現它已漸形成是到訪金門、認識浯島的「入口意象」;作為金門第一座歷史民俗博物館,無論規模、內涵及投入的資金、人力,它也勢必成為外人眼中的金門博物館形象指標。
此次「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專家蒞臨指導論壇」,以「博物館資源發展」為概念,廣結台灣各博物館經驗,促進館距之間橫向合作及推廣,對歷史民俗博物館的永續經營及管理策略,都是一個有力發聲,也奠下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