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多元閱讀以采金門
「閱讀才能站在智慧的肩上遠見宇宙!」一個城市公民素質良莠與否,文風是一項公認指數。從音樂欣賞、文學創作,乃至博物館的質量等均是,而其關鍵在於閱讀;因為閱讀才能深入及提昇文風!所謂富貴三代,方知飲食;此句之切論即是今日當令名詞:多元閱讀。
因為今天是一個多元的社會,為了均衡各方意見,必須要有普世價值的「共識」以為溝通之平台,而這平台之核心理念,就在於人類持平之見,此端賴閱讀經典之後,內化於每個人內心深處之義理。因此,在多元社會中,更須要經典來建立共識。尤其是身處急待轉型之金門,更有其急迫性與必須性。
朱熹曾有一句名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就像一把開啟源頭活水的鑰匙,它不僅能增長智慧,又能使生命豐富多彩。曾有人問科學家牛頓為何能發現那麼多天地間的奧祕,他說:「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的比別人更多更遠。」所以咀嚼前人的智慧結晶,領略智者妙言巧思,是快速積累自己知識的不二法門,更是建立公民社會共識之不二法門。
張曉風曾說:「最精緻、最恣縱的聊天,應該是讀書了。或清茶一盞邀來莊子;或花間置酒單挑李白。如果嫌古人渺遠,則不妨與辛稼軒、曹雪芹同其歌哭;如果你嚮往更相近的聲音,便不妨拉住梁啟超或胡適之來聒絮一番;如果你握一本《生活的藝術》,林語堂便是你談笑風生的韻友;而執一卷《白玉苦瓜》,足以使余光中不能不向你披肝瀝膽。尤其偉大的是,你可以指定梁實秋教授做傳譯而與莎翁聊天。」這樣的樂趣不正是今日多元社會下,人心混淆、不安、紛歧下之「心靈共識」嗎?
況且,多元閱讀可使我們出口成章、寫作時援筆立就。宋代黃庭堅更清楚說明:「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無味。」這句話的重點不在於幾日不讀書,而是失去讀書興致的人,會讓人覺得無趣,試想胸無點墨、言談無味,誰會想和他往來呢?杜甫也用「腹有詩書氣自華」來勉人養成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寫好文章最重要的因素,杜甫之所以能「下筆如有神」,就是建構在他曾「讀破萬卷書」的基礎上,而這正是多元社會下的「功利共識」!
如何貫徹這些理想?我們以為或許可以從舞動全民閱讀好書開始;多元中外的好書。例如挑選歷年來各界評鑑之中、外優良讀物,如四大才子書、山居筆記、台北人、城南舊事、雙城記、西線無戰事、白鯨記、悲慘世界等,舞動全民閱讀,進而舉辦讀書心得、兒童經典背誦比賽、文學創作等活動,進而邀請國內外學術大師,舉辦學術研討會、獎學金、國際藝文活動等。假以時日,則以藝文廣伸生命美學之目的,定能水到渠成!